首页 -> 2008年第1期
文之美恶,视道合离
作者:尹龙国
这两篇文章是非常成功的。前一篇文章,并没有特别创新的形式,没有特别新颖的材料,没有引人注目的手法;但是,我们看到了考生的理智与情感,一个十六七岁的中学生,能从“理性”着眼,有如此冷静的思考,令人赞叹;后一篇写的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事情,“一切问题都有是与非,孰是孰非?”这不正是孟子的人性四端之“是非之心”吗……我们不禁为这样一个勇于坚守道义的考生暗暗叫好……
这两篇文章,引发了我们的思考:什么样的文章算是有高远的境界?我想,文章的境界应有思想的深度,文章的境界应有人格的高度,文章的境界应有感情的浓度,文章的境界应有文化的厚度。
(四)
那么,在境界高远的文章中,具体言之,应彰显什么样的情感价值观念呢?这些情感价值观念,又都从何而来呢?
精神世界更需要一个涵养的过程。
由此,我觉得,同学们要读好两部书:
我们要读好有字之书,书本是我们精神的食粮。由近及远,我们先不说其他经典巨著,在平时的学习中,单是1~6册的《课本》与《读本》,……本身即是经典,千万不要小看。
我们也要读无字书,生活是我们灵魂的滋养。有人说初中时代,我们要和生活对话,高中时代我们要对话生命、人生、人性、社会、世相、自然、环境、情感、理智……有一句话说“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正是这个道理。
我们以《读本》为例,这些文章,你读过了吗?
在《鱼,我所欲也》中,“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从中我们得见“道义”,在取舍中,我们可以得见传统的生命价值取向……
其他,再如:
第1册读本:孙中山《在岭南大学黄花岗纪念会上的演说》,如玻利瓦尔《自由幸福和荣誉》,贡纳贾恩《诺贝尔和平奖授奖词》,马丁·路德金《为什么我们不能等待》,蔡元培《就任北大校长的演说》,顾拜旦《奥林匹克精神》……
第2册读本:刘易斯·托马斯《作为生物的社会》,卡尔萨根《为地球呼吁》,劳伦兹《对动物的恻隐之心》……
第5册:葛兆光《从“礼”到“仁”》,叔本华《人生的智慧》,伏尔泰《论平等》,雪莱《论生活》……
第6册:匹夫有责篇《毛遂自荐》《淳于髡》《优孟传》……
这些文字,无不承载着人类几千年历史文明之精华。这些文字是我们作文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给养。
我们再以课本为例:
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我们从夫子“与点”中,不难看出他的“礼序”的思想。
在《寡人之于国也》中,有“申之以孝悌之义”句,我们可以进一步想,这“孝悌之义”以外,还应有哪些“义”要申诉。
你看《烛之武退秦师》中的人物,单是“烛之武”这个人物形象:你可以从他身上读出勇义与果敢,你可以从他身上读出智慧与谋略,你可以从他身上感受到语言的魅力,你可从他身上读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再看佚之狐、郑伯、子犯……
史怀哲在《我的呼吁》中说:“我要呼吁全人类,重视尊重生命的伦理。反对将所有的生命分为有价值的与没有价值的高等与低等的。” “我确信,现代人的理性必能创造出伦理的观点。”由此,我们可以发掘出生命平等、理性、伦理的观念。
从房龙的《宽容》中,我们可得知:在社会的发展中,对于先驱者的新知,即使一时觉得无法接受,我们也要采取“宽容”的态度。
我们不妨再以鲁迅的作品为例,具体言之。你将鲁迅的文章换一个视角读了吗?我们今天为什么还要学习鲁迅?
我们可以联系现实的视角去看:
鲁迅的《<呐喊>自序》:“有一回,我竟在画片上忽然会见我久违的许多中国人了,一个绑在中间,许多站在左右,一样是强壮的体格,而显出麻木的神情。据解说,则绑着的是替俄国做了军事上的侦探,正要被日军砍下头颅来示众,而围着的便是来赏鉴这示众的盛举的人们。”
下面,是现实生活中并不陌生的画面:
镜头一:
沈阳皇姑区一名男子因家庭琐事想不开威胁要“自焚”。让这名轻生男子没想到的是,自己赌气的举动居然引来了数百名看客,老爷子、老太太居然搬来了小马扎坐下围观。
——摘自搜狐网
镜头二:
几年外出打工,哪知刚回到家乡重庆,辛苦挣来的血汗钱就全被骗光,只见刘姓打工仔气急不过,精神恍惚之下爬上雨棚要自杀,并挥刀自残,其间竟有围观者大喊:再来一刀。
——摘自《重庆时报》
《<呐喊>自序》文中那些“麻木的神情”“赏鉴这示众的盛举的人们”与现实中“看客”那种集体无意识,分明回答了70年后,我们学习鲁迅的现实意义。如此,我们如能找出这文字与文字,文字与现实,现实与现实的联系,我们的思考也便有了纵深,我们的思想、文章也便能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境界。
除此,我们还可以着眼于传统道德,从中汲取养分:信诺、气节、承当、勇义、仁爱、礼序、和谐、孝养、敬忠、根本、良善……
我们还可以着眼于现代观念,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理性、宽容、良知、悯怀、亲情、人格、尊严、自助、敬畏、感念、秉持、民主、法制、科学、自由、协作、规则、非暴力、平等、乐群、发展……
我想,唯作如此的思考,抓住根本,方有可能写就大器之作。想起了清代学者沈德潜《诗说晬语》中的一句话:“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这“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正应是道之所载吧。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