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4期
一生与狗打交道的巴甫洛夫
作者:王 冠
(小好奇)
前苏联的生理学家,条件反射学说的创立者巴甫洛夫是一个爱与狗打交道的人。巴甫洛夫是一个穷教士的儿子,他在俄国中部的梁赞城里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
巴甫洛夫从小就与狗结下了不解之缘。1860年,梁赞城有一户人家养了一条狗。这条狗非常凶狠,见人就“汪汪”乱叫。孩子们都非常害怕,不敢接近它,只有小巴甫洛夫不怕。他来到这户人家门口,那条狗冲着他狂叫,他惊讶地问周围的同伴:“咦,他们干吗要用链子把它锁起来呀?”
“这畜生会咬人呀!”
“我想也许把它放开就不咬人了。”
“千万别打开!”小伙伴一边喊一边四散逃开了。
小巴甫洛夫却勇敢地走上前去,真把锁链打开了。说来奇怪,狗不仅不咬他,反而温顺地向他摆尾巴,接受他的抚摸。
为什么打开锁链的狗反倒不凶狠了呢?当时小巴甫洛夫也不知道,直到后来他成为著名学者,才在一次演讲中解释了其中的原委:“套上锁链,对那条狗来说是一种刺激,也就是一种条件。这种条件引起了它保护自己的反射,狗就变得异常凶恶,而一旦消除了这种条件,也就是打开了锁链,便不再引起它自我保护的反射,因而狗就变得温顺了。”
1870年,巴甫洛夫进入彼德堡大学攻读生理学,他是靠一张“贫困证明书”得以免费学习的。贫困并没有妨碍他勤奋学习,大学毕业时获得金质奖章。大学毕业后他又进入医学院深造,成为教授。此后的30年间一直从事高级神经活动心理学的研究。
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政府遭到国内外敌人的疯狂进攻,人民的生活陷入困境。巴甫洛夫的实验室经常停电、断水。由于缺乏饲料,实验用的狗一条条被饿死。
1919年的一天,列宁委托高尔基去看望巴甫洛夫,问他有什么困难。巴甫洛夫激动地喊起来:“我需要狗!需要狗!我的同事们不得不上街捉狗!”
“不,是巴甫洛夫同志饿着肚子,到处追捕饿狗!”他的同事补充道。
高尔基听了哈哈大笑,然后诚恳地说:“列宁同志指示,要增加您的口粮。”
“不用,不用,给别人多少也给我多少。” 巴甫洛夫说,“只要给我些狗,给些狗饲料用于实验,我就心满意足了。”
狗对于巴甫洛夫来说实在太重要了。他指出脑的高级活动,都是双重反射形成的:一种是生下来就有的本能动作,叫无条件反射;一种是在后天条件影响下获得的,叫条件反射,无条件刺激与有条件刺激同时出现时,可以形成条件反射。他的这些结论,大多是通过在狗身上做实验得到的。
一天,巴甫洛夫对一只狗说:“给我脚掌。”并立刻把狗的脚掌放到自己的手上,然后给狗吃最爱吃的食物。这样重复几次后,就形成了条件反射,以后只要说“给我脚掌”,狗就会伸出脚掌来,因为这已成了喂食的信号。
还有一次,巴甫洛夫当众给狗动手术做实验。他在狗的腮帮上开了一个小孔,用一根导管安在狗的唾液腺上。当狗吃东西时,部分唾液就由导管流到了外面,于是巴甫洛夫说:“吃东西流唾液的反射活动是生来就有的,这是无条件反射。”
接着,巴甫洛夫用灯光、铃声来做实验,狗也流出唾液。巴甫洛夫又说:“这是因为我常对它作光、声刺激,并立即喂食造成的,这叫条件反射。”
巴甫洛夫又举出一个柠檬,说:“诸位都尝过柠檬的味道吧?现在我并不想送到你们口中,只是让你们看一看,你们会怎么样呢?”说到这里,大家都流出了口水,笑起来。
“这说明你们吃过柠檬,知道它很酸,所以一见它就流口水,这就是条件反射啊!”
巴甫洛夫奋斗了一生,创立了条件反射学说,成了世界著名的生理学家。1904年,他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然而他却谦虚地说:“绝不要以为自己什么都知道。无论别人怎样看重你,都应当有勇气说:我是无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