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4期
蒙台梭利教育法中国化研究之我见
作者:钱 文
研究应该避免不切实际的理想化倾向。蒙台梭利教育法自从诞生之日起就带有明显的缺陷。具体说来,这是一种带有玛利亚·蒙台梭利个人烙印的教育法,反映的是蒙台梭利的价值观。例如,她偏重于认知发展,认为“专注力”对于个体成长非常重要。美国的学术界曾经对蒙氏幼儿教育法进行过较大规模的研究,结论是蒙台梭利教育法是一种让儿童自由选择的有效模式,能对优化学习起到促进作用。蒙氏教育法尤其强调了知觉发展以及注意力方面的培养,但一项准实证研究表明,接受蒙氏教学的儿童在操作能力上获得了显著的进步,然而在智力测验中的言语方面则没有取得显著提高(Glaser和Resnick,1972)。为此,包括皮亚杰、克伯屈在内的许多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也对蒙氏教育法做出过中肯的评价,批判则主要集中在操作的机械化、对社会性交往的忽略、幼儿学习上的被动倾向、知识内容过深和对幼儿创造力培养方面的欠缺等等。
事实上,没有一种具体的教学实践能够达到完美的境地。蒙氏教育法也是如此。关键是在蒙氏教育法的中国化的过程中,如何在适当程度上加以修正,以弥补蒙氏教育法的不足。例如在教学方法上,为了弥补儿童社会性交往的不足,我们可以适当增加小组活动和集体活动的比例;我们可以设计其他课程来弥补蒙氏教育法的不足,但是不需要将其他课程也纳入蒙氏教育法中,并冠以“蒙氏”。
最后,蒙台梭利教育法的中国化研究应该建立在长期扎实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基础上。蒙台梭利为自己的教育法寻找的理论基石——形式训练理论——早在19世纪下半叶便被证明是有缺陷的。这一致命伤使得该教育法长期以来一直受到学者们的严厉诟病,但与此同时,蒙氏教育法独特的教学效果又受到不少家长的认同。这种反差其实反映了这样一个问题:蒙台梭利本人其实并没有对其实践进行过很好的理性思考和总结,没有将其有效教学实践上升到理论高度。
如何深入解读蒙氏教育法应该是理论和实践工作者研究的课题,只有将蒙氏教育法放在现代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研究层面上进行分析,蒙氏教育法的中国化才有可能有效地进行和开展下去。否则,所有实践的开展只会事倍功半。例如,蒙氏教育法是一种分科教育,并不符合幼儿发展的特征,因此,在中国化过程中探索“蒙氏主题活动”的设计就应该成为一种符合教育研究的趋势。但是许多蒙氏主题活动和一般的整合性主题活动并没有任何两样,唯一不同的是使用了所谓的蒙氏教具。其实,蒙氏教育法不是以其教具的使用为根本特征的,只要符合蒙台梭利教育观和儿童观的教育,体现蒙氏教育法所蕴涵的理念,即使不使用现成的蒙氏教具,也可以称之为蒙氏教育!
综上所述,蒙台梭利教育法的特征决定了其中国化的研究过程必须建立在扎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上,既要保留蒙台梭利教育法的鲜明特质,同时也要符合当代儿童发展的需要。这显然是一条漫长而需要我们付出努力的道路。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