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指导教练在辅助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的工作步骤
作者:泰米·斯蒂利 刘晶波
地去发表自己的主张,并倾听他人的看法,而后在权衡之后设计出自己的行为路线与方式。为此,头脑风暴可以依据其任务特点而划分出几个阶段,在每个阶段中都有鲜明的行为原则,具体情况如下:
第一阶段:对参与人员的角色进行定位。(!)记录者——负责将头脑风暴中的各种观点写在大纸张上;(2)发言者——针对所提出的观点进行汇总之后对大家进行报告;(3)监督者——切实保证每个参与者都能聚焦于头脑风暴的内容,每个人都能发言;(4)贡献者——坚定地相信每个人都是这一次头脑风暴的贡献者,而非旁观者。
第二阶段:(1)每个人都要发言,说出自己的真实观点;(2)没有人会对其他人的观点进行批评;(3)将所有人的观点都写下来,放置于每个人都可以看得见的地方,
第三阶段:(1)将所有被写下来的观点进行整合;(2)将共同认为关联不大、过于离谱的观点剔除;(3)对每一个被保留下来的观点进行反复推敲与反思。
第四阶段:(1)以可能性作为标准,将所有观点按其可能性大小由大到小进行排列;(2)以新手教师自身所认识到的需要强度为标准,将最想达到的状态排在有限地位;(3)反复仔细分析自身当下所具有的各种资源及其数量。涉及时间、知识、人力、物质、权力、金钱等各个方面。
第五阶段:根据前几个阶段的多重信息的汇总与衡量。确立出具体的工作方案,包括阶段性内容与时间,力求做到越详尽越好。
四、头脑风暴操作举例
为了给大家一个相对明确的关于头脑风暴的认识,我们需要结合变化过程中的具体步骤对头脑风暴的操作进行说明。
首先我们来看制定目标。通常情况下,当人们决定针对某件事情要制定一个目标的时候,总是将注意力投在对行为变化或者事件进展的愿景上,以“我们将会达到怎样的状态”来对之进行表述,但在指导教练所主导的头脑风暴中,在制定目标这个步骤时,人们需要思考并最终形成答案的应该是这样几个问题:其一,我们所设想的状态跟目前所处的状态有什么不同?具体是什么?其二,我们将在什么时候看到这样一种不同?如果能分出具体的阶段性不同更佳。其三,当我们达到了我们所期望的那种不同的状态,我们应该/可以凭借什么来衡量那种不同的确存在?评价的方法及可能运用到的资源有什么?经过这样三个问题的分解,关于新手教师在接受指导教练的培训过程中所预期的目标绝不只是一个想象中的存在,相反,它将带有浓厚的现实与客观性色彩。而这种现实与客观性色彩也总是同样充分地体现在培训实践过程中的每一个头脑风暴之中。我们不妨再来看两个例子:
关于人力。在探讨变化过程所需要的人力资源的时候,通常要立足于变化的实际需要去筛选、聚集切实可行的人力支持。针对某个计划,我们必须思考我们需要寻求什么样的学习者?寻求什么样的训练者?他们可以锁定在哪些人、哪个人身上?这些人或这个人来自于哪里?在本研究计划中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与工作效率?
关于材料。在本计划实施的过程中,可能或必须被运用到的材料有哪些?它们属于哪一种类型?在什么地点、以什么方式可以获得?除了操作需要的材料以外,在变化过程中应该运用怎样的记录性、评估性的资料?运用的时间间隔?等等。
通过上述的介绍,我们可以更清楚地获得这样一个判断:头脑风暴作为指导教练在对新手教师的培训过程中的关键步骤,以这个步骤及其各个分支步骤的明确和每个条目的详尽为特征,各个头脑风暴聚合在一起,促成了新手教师发生改变的每一个适宜行为的确立与实施。因为是一种概括性的描述与介绍,而非针对具体事例的具体操作,我们在本文中只能对指导教练针对新手教师的培训做梗概式的说明。如果读者想更清楚地理解并准确地把握这种方法,可以尝试在自己的实践工作中选取一个案例,按照本文中提到的步骤进行实际的练习,相信您会在其中得到很多有益收获。需要说明的是,这是由美国研究者从管理科血中借鉴到学前教育领域的培训方法,中国学前教育工作者在使用的过程中应该注意根据自己所处的实际情况,在忠实于其根本的前提下,寻才相应的变更与调整。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