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0期
幼儿园课程内容:在课程独立与社会影响之间取得平衡
作者:关少化
容是指依照幼儿园课程目标选定的、通过一定的形式表现和组织的基本知识、基本态度、基本行为。所以,在课程内容的认识上,首先是全面的观点,不能偏废知识、情感态度、行为的任何一个方面;其次是均衡,即上述三方面要比例恰当;再次,课程内容应相互通融、彼此协调,形成有机的整体。
2.宣讲幼儿园课程内容的意义及其作用。坚定幼儿园课程内容的理念之后,我们应该更进一步理解其所具有的意义和作用,且不断向家长宣讲。明确幼儿园课程内容的意义在于:(1)可以促使人们去思考什么是知识;(2)可以理解什么是幼儿的学习;(3)可以使人们从容面对“知识爆炸”的危机;(4)可以从逻辑性上判断内容的条理性、一致性。其实,明确了幼儿园课程内容的意义,对家长来说,还能促使他们自觉地消除种种关于幼儿园课程内容的认识误区。众所周知,社会的要求对课程的影响是带有震撼力的,但作为实现教育目的手段的幼儿园课程,绝不能无视课程的独立,一味地为满足社会而满足社会。
3.指导家长正确评价课程内容。无论对课程内容有何种需求,家长们还是对“有形”的课程内容偏爱有加,希望看到孩子实实在在的“收获”。一般来讲,知识类、行为类课程内容更容易成为“有形”课程,而情感类课程内容则常常因“无形”,而引起家长的疑虑。因此,指导家长正确评价课程内容,从“无形”中去发现“有形”就显得非常重要。
比如:“认识物体下滑的速度与坡度的关系”,教师提供给孩子木板、木块和乒乓球,通过对材料的操作,让孩子感受乒乓球下滑的速度与木板坡度之间的关系。过程是:教师给孩子足够的空间和时间,让孩子们自由操作,充分探索。孩子们可能在此过程中会遇到种种困难,但与教师亦步亦趋的教导相比,虽然获得的知识慢一些,看到的“有形”结果不足一些.然而这个过程却锻炼了孩子的意志、培养了他们的学习能力、激发了他们的探究兴趣,触发了他们的心智。如果我们能够指导家长明确这种“无形”的收获,那么这种“无形”的课程内容就会“有形”了。看得见,家长才会更加理解和支持幼儿园课程。
4.吸纳家长需求中有价值的内容因素。目前家长的教育素养在不断提高,参与幼儿园各项工作的热情也在高涨,他们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确定上的一些见解值得重视。比如,幼儿园课程内容生活化问题,如果能够吸纳家长的参与,为孩子提供生活化的活动环境和生活场景,会使课程内容更贴近孩子的生活,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家长的需求中会有许多有价值的课程内容因素,值得我们用心对待。从一定程度上讲,这是平衡课程独立与社会影响之间关系的最便利的手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