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5期

地方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研究

作者:胡 波 李宏伟 李卫兵 王绪安 卞 丽 杜玉杰

程化。实践教学训练中适时地将工程技术和开发渗透到实验中去。三是实践教学的多样化。设计了课内外紧密结合的实验、实训、实习、学科竞赛、毕业设计、产学研一体化的校内外研究基地;四是实践教学的层次化。构建了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的各种实践教学活动。
  5.计算机及英语教学四年不断线。进一步完善了计算机文化、计算机技术、计算机应用三层次的教学体系,在电路基础、普通物理、电磁学和量子力学等近十门课程中引入计算机方法、计算机模拟与仿真、网络教学等,切实提高学生综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水平和能力。同时强化了学生英语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的培养,实行双语教学,加强英语教学与实践,保证计算机教育及英语学习四年不断线。
  
  四、教学方案实施的思路及措施
  
  1.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实施“人才强系工程”,强化骨干教师队伍建设,逐步建设并形成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学术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聘请3~5名国内重点大学的教授主讲专业课程,选派具有丰富经验的教授、副教授担任基础课及专业课首席教师,制定系级教学名师培养计划,遴选5~8名青年骨干教师进行重点培养以提升教学科研水平。
  
  2.加强精品课程、教材的建设与选用
  本着“选优用优”的原则,优先选用国家级重点教材、精品课程、“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省部级以上优秀教材与国外优秀原版教材,对发展迅速和应用性强的课程,要在不断更新教材内容的同时积极开发新教材。力争70%以上的专业课使用最近3年出版的教材,鼓励建设一体化设计、多种媒体有机结合的立体化教材,每学期至少一门课程进行双语教学。
  
  3.大力进行教学内容、手段及方法的改革
  我们提出了“精心组合、整体优化、讲究方式、注重效果”的明确要求,切实加强教学各个环节的内涵建设。教师要用现代的观点来审视选择和组织好学科前沿与基础内容的衔接、基本物理内容与实际应用的衔接,要处理好接受式学习与探究式学习、知识传授与培养能力、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学手段的关系,要积极采用课内讲授、课外实践和课题研究三结合的课时结构,提高教学效果。
  
  4.加强校内外产学研一体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实践教学的环境、条件和基地建设是落实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保证。根据专业建设的需求,一要积极建设“校内研究型”、“校外实习型”、“产学研紧密结合型”等多层次、多元化实践教学体系;二要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源,不断拓展校际之间、校企之间、高校与科研院所之间的合作,加强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基地和实验室建设。
  
  5.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确保教学工作的高效有序
  (1)实施系主任教学第一责任人制度。(2)建立教研室主任负责本教研室各项教学研究活动制度。(3)实行班主任负责本教学班日常教学管理制度。(4)构建系负责人、系教学指导委员会及学生信息员组成的监督、反馈和改进三环节监控机制。(5)采用计划管理、质量管理、过程管理、教师管理、教学档案管理五位一体的运作模式,以形成“多层、多时、多点、多维”的立体质量监控保障体系。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