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0期

关于高校办学特色的几点认识

作者:李立国

得优势所运用的‘边际差别’的结果不同,就使这些院校变得越来越多样化了。另一方面,高等院校的相互竞争,以及地位较低的院校对地位较高的院校的模仿,整个高等教育系统的差别又趋于缩小,向着名牌大学的特点和风格发展。高等院校的竞争促使第二流和第三流院校、新院校和新的高等教育部门逐渐向尖子院校的学术形式和风格、课程和办学标准方向发展,这种现象随处可见。”
  特色是大学长期奋斗的结果,学校的特色也需与时俱进,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其内涵,充实其精神。建设高水平大学不是一蹴而就的结果,而是在特定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世界上每所一流大学都是在充满挑战与未知变化的过程中形成的。每一所一流大学的发展都是在不断变革中调整、完善、创新自我的过程。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史上有多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每一次事件都是高等教育特色的展现。从表面上看,这些特色是在某一所学校产生的,是由某一位校长提出来的,但实质上它的出现是建立在高等教育的内在规律基础之上,有着深刻的社会基础,并经长时期奋斗而形成的。对一流大学建设过程的研究,可以揭示这些大学历史发展的独特个性,为我们提供可以借鉴的经验教训。
  
  五、特色是大学利益相关者的共识,是市场检验与社会评判的结合
  
  客观地说,目前学校的办学特色一般是学校主要领导对学校的定位与认识,师生员工很少有机会参与,即使参与也是走过场,政府与社会各界一般也很少关注。因此,高校办学特色是在大多数利益相关者缺位的情况下由极少数人制定的,结果多数学校的定位是以口号的形式出现,如高水平大学、国内一流、国内知名等,不关心定位能否最终实现。并且这种定位无人检验、无法检验也无需检验。根据战略管理的要求,在确定学校定位与办学特色时,要增强民主性,经过广泛讨论并形成共识;要改变内容的空洞与泛化,增强内容的可操作性,并在严密的监督下保证落实到位。有了这样的体制与运行机制,才可以形成对特色的共识。
  高校的定位与特色最终要接受市场的检验,由社会来评判。在完善的市场机制下,学校办学特色是否成功,其人才培养质量就可以通过市场与社会反映出来。不仅毕业生的就业率,而且他们在社会上受欢迎的程度,收入待遇的高低,都会成为衡量学校办得成功与否、学校声誉高低的重要因素。那些勉强上层次的高校,其培养出来的毕业生难以在同一梯队竞争,势必遭淘汰。随着市场机制的发育完善,市场对人才生产与使用将产生巨大力量,迫使学校在专业设置和培养规格上必须以人才市场与社会需求为导向,学校的办学特色,特别是人才培养特色在市场与社会导向中才可能形成。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