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0期
书院大师:中国古代大学教育与学术创新的中坚
作者:李 兵 朱汉民
先生论《中庸》之义,三日夜而不能合”。会讲的最终结果是朱熹觉得获益良多,并在日后的理论建构中部分吸收了湖湘学派的观点。尽管如此,朱熹还是指出了张栻之不足,认为其对于自己的学术评价过高,而且不善于吸纳别人的观点。尽管这种批评不一定公允,却表现出朱熹在创新学术过程中的“和而不同”的态度。朱张二人在学术问题上有过激烈的争论,分歧也依然存在,但都能坦诚相见,严格区分学术争辩与私人恩怨,他们在会讲的两个月时间内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们这种坦荡的胸怀在目前的学术界是难以见到的。
朱张会讲之后,朱熹还先后与婺学的代表人物吕祖谦、心学的代表人物陆九渊等人以书院为基地进行学术交流。其中,淳熙八年(1181年),朱熹执掌白鹿洞书院时,陆九渊率弟子前来讲学最为著名。虽然朱、陆二人分属不同的学术学派,但朱熹还是请陆九渊以《论语》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章发表学术演讲,陆九渊针对社会上流行的热衷于科举,忽视义理的弊端提出了批评,要求生徒按照博学、审问、谨思、明辨、笃行等方法来学习儒家经典,以纠正过分追名逐利的学风。由于陆氏的演讲切中白鹿洞书院生徒的“隐微深痼之病”,使其心灵受到极大震撼。为使白鹿洞生徒能体会陆九渊讲义的精神,朱熹请陆九渊整理讲稿,并刻碑存于书院。陆九渊与朱熹的学术旨趣迥异,无论是陆九渊前来白鹿洞书院开坛讲学,还是朱熹将其讲义刻石立于书院都表明陆、朱二人的博大胸襟。
王阳明与湛若水也在中国书院史上续写了书院大师之间密切交流的佳话。尽管王、湛都所倡导的心学都强调自我反省、自我体验,但王阳明主张“致良知”,而湛若水则提倡“体认天理”。弘治十九年(1506年),王阳明讲学于京师金台书院,并设立讲会,湛若水亦入会。在讲会上,湛若水就程子《识仁篇》发表演讲之后,王阳明十分赞同他的观点,视为知己。在京师期间,王阳明与湛若水比邻而居,经常在一起切磋砥砺心学。离开京师之后,二人还多次相见和通信讨论学术,阐明自己的学术主张。
参考文献:
[1]吴澄.答姜教授书[J],吴文正集(卷11)[M].四库全书(第1197册)[M].136.
[2]《年谱一》[J],王阳明全集(卷33)[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1128.
[3]黄宗羲.晦翁学案[J],宋元学案(卷48)[M].北京:中华书局,1986:1549.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