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0期

我国民办本科院校学分制的反思和改革

作者:陈新民

少等等,都一定程度地制约着学分制的推进。
  
  三、扩充教学资源——民办本科院校学分制改革的关键
  虽然民办本科院校面对着上述挑战,但是民办高校实行学分制也有着自身的特殊优势。民办高校是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应运而生的,民办高校的市场化特征具有面向市场人才培养、充分利用市场运行机制以及内部管理灵活弹性的特点,办学机制灵活,自主招生、专业和课程建设面向市场适应,毕业生自主择业和学制的灵活性等,这些与学分制的基本特征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因此,民办高校有着自身的机制优势来实施学分制。
  
  1.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是民办高校实施学分制的先导
  从根本上讲,学分制改革力图打破传统的刚性教学计划和统一培养规格为基本特征的学年制,转向实行以选课制和弹性学制为核心的学分制,这不仅仅是一次教学组织与管理制度的变革,也是一次深刻的教育思想观念的变革。
  学分制的实行需要一个开放的教育理念,需要给学生一个自由学习的空间。然而,由于制度上的安排、生源市场竞争以及民办高校社会声誉的追求,民办高校要求学生抓紧时间学习,甚至强制性地要求学生学习,国内部分民办高校也存在着封闭式的、军事化管理状况。这种管理理念有背开放教育理念,也有背于学分制的核心理念。因此,一是要转变办学思想,确定以培养学生素质为目标的观念,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坚持知识、能力与素质协调发展来培养人才。二是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转变服务意识,保障学生的自由选择。三是要做到管理创新,加强教学管理和研究,建立“导师制”,为学生当好参谋,指导学生选修课程,关心学生成长,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总之,推行学分制就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的学习自由,即学生选择学习什么和如何学习的自由,这是把学术自由的原则贯彻到大学的学术群体最底层的表现,只有充分尊重学生学习自由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实现师生作为教学活动主体的平等交流与沟通。
  
  2.扩充教学资源,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选择性
  学分制的实质是要提供学生选择的机会。但是,民办高校的课程和教师等资源与学分制的推行存在一定的排他性,无疑对学分制的推进有着明显的制约作用。为此,可采取以下对策:
  (1)通过民办高校市场机制的优势扩大学生选择教师的范围。学分制改革是建立在选课制的基础之上的,因此学分制改革要落到实处,首先要保证能开出足够数量的选修课。目前影响民办高校选修课开设的“瓶颈”之一就是师资问题。为此,在充分挖掘专任教师多开课潜力的同时,民办高校还必须高度重视外聘教师队伍的建设。一方面,民办高校因为有大量外聘教师的存在导致选修课资源不足且不稳定,但是,民办高校也恰恰是由于大量外聘师资的存在又凸现其相对于公办高校的优势。因为外聘流动的师资更容易引进竞争机制,吸引外校优秀教师到学校来开课,带来课程资源的共享,形成民办高校特色的专职、外聘构成的教师队伍,为民办高校学分制的推行提供优质、高效的各类课源,以适应“生选师”的需要。同时,民办高校要不断强化专职和外聘教师的综合素质,以建设起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2)民办高校应努力扩充选修课资源。一方面,管理者必须优化管理机制,通过改革分配制度(如给予新开课提高课时酬金、对于超工作量部分给予更高的补贴、将新开课与晋升职称挂钩、设立主讲教师岗等等),以激励为主,发挥教师的工作热情,鼓励教师多开课,开好课,增加选修课资源。另一方面,还要加强自身网络课程(含精品课程)的建设工作,并且还可以从教育产品公司、其他高校选择引进高质量的网络(远程)课程资源,增加课程的类型与课程数量,解决民办高校实施学分制过程中课程资源相对不足的情况。
  开发网络课程对学分制推行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一方面网络课程可以增加课程资源,另一方面还可以缓解教室资源和时间段不足的矛盾。开发网络课程进行网络教学,可以是实时教学,即教师、学生在同一时间进行教学活动,也可以是非实时教学,即教师预先将教学内容及要求存放在服务器中,学生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在网上下载学习内容进行学习。利用网络教学,教师上网辅导的时间以及学生上网学习的人数不受限制,可以解决因学生选择某些热门课程或优秀教师而造成教室容量不足的问题。同时利用网络教学,对教室以及实验室资源的依赖不像传统的课堂教学那样突出,可以缓解教室及实验室等资源紧张的局面。
  (3)民办高校可在现有科类及课程的条件下通过推行“主辅修制”来扩充学生的选择空间。在提高主修专业教学质量的基础上,大量开设辅修专业,扩大学生的选择空间,以满足学生选择课程和选择专业的需要。让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通过辅修的方式获取“一主一辅”两个证书甚至两个学位,从而为社会培养复合型人才,提高学生就业的竞争力。同时,民办高校还可以扩大有条件转专业人数的比例来弥补学生第二次选择专业的需求。现有的招生政策仍然是根据学生的高考成绩和志愿来确定专业,很难满足学生的需要。但如果任学生自由选择专业,现有的办学条件还远远不够。通过学生自由报名和考核选拔,在学校允许的条件下转专业,既可以照顾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解决部分学生在专业学习中存在的困难。
  另外,民办高校还应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率。一方面,可以通过优化管理流程,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如:规定学生对所选课程的数量与前一学期的学习成绩成正比,这不仅保证了学生学习所选课程的质量,也保证在资源不丰富的条件下能更有效地利用现有资源。另一方面,对地处高校密集地方的高校,可以加强校际间的合作,做到人员互借、设备互用、学分互认、真正实现教学优质资源的共享,从而较好解决教学资源不足的难题。
  
  3.面对学生生源,营造有利于学分制的内部环境
  (1)通过实行适当的警示机制来避免学生盲目选择和放任自流。从学生的个人发展考虑,学分制为不同基础、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更加宽松的环境,但却出现了少数学生盲目选择或放任自流的情况。如果听任学生在6年或8年内选择,个别学生会出现6年或8年后仍然不能毕业的情况,从某种程度上是耽误学生。因此,在民办高校的学籍管理中,增加转专科、试读及中期淘汰是必要的。
  (2)通过调整管理方式来加强学生管理。学分制比较重视学生取得的学分和毕业资格,但却由于自由选课淡化了学年制的班级管理,放松了对学生的过程管理。民办高校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能力相对较弱,部分学生对自身的发展目标也不够明确,在平常的学习中往往对自己要求不够,这样就容易被中途淘汰。因此,在重视目标管理的同时,不能完全放松对学生的过程管理。
  (3)加强“宿区”文化建设。随着高校以选课制为核心内容的学分制、主辅修制等弹性学制的推行和后勤社会化的逐步实现,高校传统的班级建制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适时调整,重新定位,赋予大学生宿舍这一特定的育人区域即“宿区”以更深的内涵,重视并积极发挥“宿区”功能,着力加强以文化为核心内容的高校“宿区”建设,对于高校积极落实育人任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宿区”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亚文化,是一种特定的区域文化,是大学生“宿区”内以价值为核心、并以承载这一价值体系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形态表现出来的一种精神氛围,是长期形成的有特色的“宿区”精神、文化活动与文化环境的总和。
  参考文献:
  [1]陈新民,周朝成.民办高校学分制改革的思考[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5(6).
  [2]李崇文.现阶段我国高校实施学分制的模式研究与实践[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5(4).
  [3]郭冬生.大学教学管理制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