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2期

提高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的重大举措

作者:高 思

新型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中国和平崛起的重要使命。要实现这一重要使命,必须充分发挥高等教育在促进经济发展和引领社会进步中的先导性和基础性作用,加强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的互动关系,不断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然而,高校办学条件不足、教师队伍水平不高、教育观念落后、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过死的局面,正在削弱着高等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应有的支撑作用,影响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实施“质量工程”,提高教育质量,就是要巩固前一个时期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成果,防止高等学校陷入低水平办学的误区,使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建立在更牢固、更坚实、更可靠的基础之上,使高等教育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关键性作用。
  (2)实施“质量工程”,是促进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发展的高等教育新体系的需要。从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来看,高等教育发展的规模、质量、结构、效益之间存在着辩证关系。我国高等教育在一个很短的时间内成功地实现了大众化的任务,并且实现了稳步发展,走出了部分发达国家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初期都曾经出现过的动荡怪圈,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但连续几年的扩招已经使不少高等学校呈现出办学条件全面紧张的矛盾,部分高等学校的教育质量不能令人满意甚至出现了下降。在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有了相当发展之后,提高质量就显得更加突出、更加紧迫。实施“质量工程”,就是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改革促发展,实现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3)实施“质量工程”,是办好人民群众满意的高等教育的要求。在现代社会,接受高等教育成为人民群众提高就业和谋生能力、实现社会流动和社会升迁的重要手段。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社会各界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人民群众不但希望有更多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而且希望能够接受高质量的高等教育,通过接受高质量的教育,增强自身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尤其是在学生缴费上学的情况下,每个家庭都为学生完成学业付出了相当的经济代价,社会公众对高等教育的期望值越来越高,为此,高等学校更应该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对广大学生的未来发展高度负责。实施“质量工程”,目的之一就在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办好人民群众满意的高等教育。
  (4)实施“质量工程”,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最本质的职能,无论是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还是教学型院校,都应把人才培养作为学校的中心工作,把培养创新型人才作为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着力点。实施“质量工程”,就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树立正确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观,营造关爱学生成长、关心学生学习、关注学生生活的良好环境,通过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着力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人文精神和科学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包括发现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际动手能力、交流能力、表达能力等)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包括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协调能力、组织能力等)。
  
  二、“质量工程”内容解读
  
  1.“质量工程”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内容
  (1)“质量工程”的指导思想。“质量工程”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持“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方针,遵循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牢固树立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教学是高校的中心工作的理念;按照分类指导、注重特色的原则,加大教学投入,强化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质量工程”的建设目标。“质量工程”的建设目标是:①信息化手段与技术在人才培养中广泛应用,改变现有人才培养模式,实现课程、图书、实验设备等优质资源的全国共享:②初步实现专业设置和社会需求的互动,建立专业设置预测系统;③通过开展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和改革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和研究兴趣,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④用信息技术实施英语教学,4年后使60%以上的大学本科毕业生解决英语听说问题;⑤推进各种科技和有益健康的体育协会、俱乐部活动,建设和谐校园,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人文精神和创新精神;⑥建设一批教学团队,完善教授上讲台的政策机制;⑦初步建立用于网络教育的公共服务体系,打通普通本科教育和网络教育的课程体系;⑧不断完善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定期评估制度,改进评估手段和方法;⑨通过对口支援,为西部高校培养师资和教学管理干部,促进高等教育的协调发展。
  (3)“质量工程”的建设内容。“质量工程”的建设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①专业结构调整与专业认证。根据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紧密结合我国高等教育实际,研究建立适应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本科专业设置和调整制度,构建专业设置预测机制,定期发布各类专业人才的规模变化和供求情况,为高校优化专业布局和调整人才培养结构提供指导。针对不同类型和层次的院校,重点建设一批特色专业,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紧缺人才、应用型人才和艰苦专业人才的需要;积极探索专业评估制度改革,重点推进工程技术、医学等领域的专业认证试点工作,逐步建立适应职业制度需要的专业认证体系。
  ②课程、教材建设与资源共享。推进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梯队、教材建设、教学效果等方面,提升我国高等学校的课程建设水平。启动“万种新教材建设项目”,鼓励教师编写新教材,积极做好高质量教材推广和新教材选用工作。积极推进网络教育资源开发和共享平台建设,为广大教师和学生提供免费享用的优质教育资源,完善终身学习的支持服务体系。
  ③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大力加强实验、实践教学改革,重点建设一批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推进高校实验教学内容、方法、管理及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实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支持由优秀学生进行的研究性学习,促进学生自主创新兴趣和能力的培养。择优支持一批学校推进教学综合改革,以倡导启发式教学和研究性学习为核心,探索教学理念、培养模式和管理机制的全方位创新。支持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和广泛参与面的大学生竞赛活动。
  ④教学团队与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重点遴选和建设一批教学质量高、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建立有效的团队合作机制,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开发教学资源,推进教学工作的老中青相结合,发扬传、帮、带作用,加强青年教师培养。鼓励和支持校内及聘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和高水平专业人才承担教学任务和开设讲座。开展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评选,大力表彰在教学和人才培养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

[1] [3] [4]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