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2期
大学排行及其指标体系研究
作者:赵婷婷 张雅莹等
21%~22%。
可以看出,这三类指标中,权重最大的是办学条件类,其次为社会声誉类,最后才是学生服务支持类。这反映了麦克林大学排行不同于美新大学排行的特点:第一,比较重视对大学办学条件的评价,而较少关注大学提供给学生服务的质量;第二,在社会声誉类指标中,比较重视学生选择的情况,如新生的高中成绩等,尤其是外省学生和留学生在新生中的比例这些考察点,似乎更加关注学校在其他地区甚至国际上的影响:第三,比较重视不同类型学校的差别,因此在许多考查点中都注明适用于哪一类学校:第四,对办学条件和社会声誉两类指标的重视,可以从一个侧面说明,这一大学排名的目的并不完全是为学生和家长服务的,尤其还要对学校进行分类排名,似乎更想向社会传达大学办学质量高低的信息。
3.《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副刊》大学综合排行及其指标
到目前为止,英国的泰晤士报(The Times)、金融时报(The Financial Times)、每日电讯报(The DailyTelegraph)、卫报(Guardian)等都发布过大学排行,但是在这些排行中,影响比较大的要数泰晤士报的《高等教育副刊》发表的大学综合排行。这一排行从1992年开始推出大学综合排名,之后每年一次,并渐渐发展为英国最具权威的大学排名之一。
泰晤士报的大学排行有其自己的特点,和美国、加拿大一些排名最大的不同之处是,后者的数据来源于发布大学排行的媒体所进行的调查以及大学自己申报的数据,但英国泰晤士报大学排行的数据则主要来自于官方机构,如英国高等教育统计局、高等教育基金委员会、高等教育质量评估局(QAA)、研究评估署(RAE)等,因此其排行结果可信度更高。
表4显示了英国泰晤士报的大学排行指标及其权重。这个指标体系是泰晤士报最新发布的指标体系,和以往的指标相比有一些变化,比如教学质量(teaching assessment)改为学生满意度(student satisfaction),其权重也由以往的2.5降到1.5。泰晤士报大学排行的计算方式也和美国、加拿大的一些排行不同,它计算的是相对分数,每项都有最高得分,得分最高的学校总分是1000分,其他学校的最后得分是实际分数与最高分比照并按照一定权重换算得出。
从指标体系来看,在办学条件类方面,主要指标有生师比、图书馆和计算机投入、设备投入等,总权重为3.0;在学生服务支持类,主要指标有学生满意度、获得学位的毕业生比例、毕业率,总权重为3.5;在社会声誉类指标中,主要指标有入学标准、毕业生毕业有效去向等,研究质量这一指标由于反映了学校在科学研究方面的水平和实力,以及学术同行的认可程度,因此也可以归入到社会声誉类指标中,这样这类指标的总权重为3.5。
从以上可以看出,泰晤士大学排行的指标体系在各类指标上权重比较均衡,而且还增加了关于学校科研水平的指标,因此它的特点是指标体系全面而均衡,这和英国整个的高等教育评价理念和方式是密切相关的。概括地说,英国高等教育评价模式的特点是教育全过程的质量保障型,关注教育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方面,在大学排行的指标体系方面,这一特点也有体现,就是各类指标比较均衡,力图全面反映学校的情况。同时由于计算的是相对分数,因此也相对比较精确地反映了学校在英国高等教育系统中的地位和水平。
4.澳大利亚《优秀大学指导》及其指标体系
目前在澳大利亚,比较权威的大学排行主要有三个:一是亚洲周刊每年进行的亚太地区大学排行;二是澳大利亚境内的《优秀大学指导》(The Good UniversitiesGuides);三是澳洲政府以拨款额对大学的分级。其中优秀大学指导作为澳洲本土媒体推出的大学排行,在澳大利亚的影响力最大。
《优秀大学指导》将澳大利亚40所大学分为5个等级,每级8所大学。具体来说,五星级大学指排名在前20%的大学;四星级大学指排名在前20%到40%的大学;三星级大学指排名在前40%到60%的大学;二星级大学指排名在后40%到20%的大学;一星级大学指排名在最后20%的大学。这个分级已经被澳洲教育科学培训局(The Department of Education,Science and Training)采用来衡量各大学的知名度和口碑。
表5显示了澳大利亚《优秀大学指导》的指标体系。其中,重要指标(key ratings)实际上是一个学校的基本指标,以星级表示(star ratings),反映了一个学校的关键情况。具体来说,“入学难度排名”表示了该校的入学要求,根据上一年应届学生入学考试(TER)成绩平均数(精确到十分位)来排名;“研究资金”考察学校通过各种渠道而获得的研究资金,然后计算人均科研经费数;“非政府收入”则指除了正常政府拨款外的收入,比如有私人研究资金、科研合同、捐款、遗产、投资活动和国际学生费用等收入。
澳大利亚优秀大学指导的指标设计和其他大学排行有比较明显的差别,最突出的特点是它有一项关键指标,反映每个学校的基本情况;而其他四项指标基本上是按照学生对大学的需求设计和构成的,从入学到就学时的体验再到毕业,这四项指标涵盖了学生在学校学习的全过程。再加上它的评分方式,是在每项中都评出学校的星级,而并不是只做一个总体的排名,因此可以看出,这一排行的目的就是要为学生选择学校服务。
从指标体系的构成也可以看出这一特点。如果按照前述的三类指标来看,关键指标基本上属于办学条件类,而毕业生结果应属于社会声誉类,其余的三项都是学生服务支持类指标。因此,这一指标体系设计很明显地偏重这一方,体现了鲜明的为学生选择学校服务的目的。
三、大学排行及其指标体系的特点
1.指标体系的不同实际上是不同的大学排行目的决定的
如果从大学排行的目的上看,实际上可以将大学排行分为两类:一类是以为学生和家长选择高等学校为主要服务目的的,比如澳大利亚的优秀大学指导和美新大学排行都属于这类;再一类的主要目的是要反映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比如英国泰晤士报大学排行和麦克林大学排行则更偏重于这种类型。当然,这种分类并不是绝对的,而且大多数排行一般这两种目的兼有,因此这里只是从哪种排行更偏重于哪个目的来进行划分的。
排行的目的和类型不同,决定了指标体系的差异。概括地说,以为学生服务为目的的大学排行,比较重视和学生学习有关的各种服务及水平的考察,比如毕业率、保持率、授课情况、入学灵活度等;而以考察高等学校质量和水平为目的的大学排行,则比较重视办学条件类的指标,如师资、财务、图书馆、设备等。社会声誉类的指标在两类排行中都有体现,但不同的排行,对社会声誉考察的重点不同,比如以为学生服务为目的的大学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