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2期
高等农林教育“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建设的思考
作者:刘贵友
方面工作。
一是加强教师培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使用效益。随着前几年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师资队伍规模急剧扩张,一大批青年教师(包括海归派)充实到教师队伍,一批老教师(当年教改一线的主力)已经和并将陆续退休,急需把老教师特别是知名专家学者、教学名师的风范、治学精神、优良传统和教学经验以及如何把握、使用、创新“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传承于青年一代。因此要制订好规划,加大培训力度。要关注和坚决纠正部分教师中存在的急功近利,对前人的改革成果和仍行之有效的教学经验不屑一顾,甚至名为创新实为倒退另搞一套的倾向。教学方法偏死是我国教育长期存在的难题,是当前制约创新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的重点、难点,要利用教师队伍更新换代和加大师资培训力度的时机,结合推广、使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进行一次教学方法的大改革。同时,辅之于教学手段的改革,扎实提高“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的使用效益。
二是加强教材管理,把好“教材出(再)版”和“教材进课堂”关,强化“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质量。管理出效益,更出质量。随着“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建设工作的阶段性变化和新一轮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展开,加强教材管理工作日益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一方面要切实把好教材的选题和出版关。其中一个重要环节是赋予并充分发挥各类教学指导委员会研究、评介、推广本领域教材的作用,其未认可的教材不予选题和出版,即使是原“面向2l世纪课程教材”也不予再版。另一方面是高校教务部门切实把好“教材进课堂”关。要在总结以往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着力建立起学校教学专家组织充分行使教材评价、筛选推荐权,主讲教师充分发挥个人学术专长和在专家组织推荐范围内教材选定权,教务部门批准相结合的“教材进课堂”的机制和制度,确保不让一门低水平教材进课堂。坚决纠正为了经济利益(出版社)和个人利益(名利教材),以牺牲教学质量和学生利益为代价,而选题、出版、使用低水平教材的倾向。
三是顺应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提升教材建设国际化意识,做大做强“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品牌。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和全面履行世贸协议义务的快速推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将迎来一个黄金时期。无疑,教材建设要顺应这一大趋势,增强紧迫感,提升国际化意识,作出课程教材国际化的战略部署和具体的、可操作的规划安排。期望通过不懈努力,不但有更多的“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走出国门,更要使更多的课程和“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适应日益增多的留学生教学需要,做大做强“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品牌。
总之,希望“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建设在提高我国高等农林教育教学质量和建设高教强国中发挥新的更大作用。
[责任编辑:张冬梅]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1]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