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7期
地方高校教学管理创新模式的探索
作者:刘 吟
统一的模式解决具体执行者的利益分配问题。但是这种体制也有其内在的缺陷,如权力过于集中,各基层单位的激励不充分:信息不对称;创新能力不足;与学术权力的矛盾等。如何对其进行重组,其合理性与适用性如何,对学校管理体制效率的高低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对大学的综合竞争力也具有重大的影响。
当前新成立的温州大学正合并与调整各部门,这是进行教学管理组织架构重组和业务流程再造的大好时机。打破原有两所高校组织原有的架构,抛弃旧的工作观念和流程,采用全新的业务流程。这可以说是一种有创造性的破坏,一种激进式变革。当然,这种组织变革,难度相当大,尤其是对一些相对过去的形势而取得成功的管理理念和制度要打破重来,更需要勇气和智慧。但要建成一所具有地方特色的综合性大学,要培养适应社会和市场需求的复合型人才,传统的科层制的教学管理模式已经阻碍了学校做大做强、向综合性发展的进程。必须要大刀阔斧地进行教学管理的变革,展开教学管理思想大讨论,组织专家专业论证,创造性地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的符合校情的管理架构体系和教学管理业务流程,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和保障教学质量。如可采用扁平化的组织管理架构模式;实行学院制管理模式,适度分权和管理重心下移等等。
3.现代教学管理制度的构建
北京大学青年经济学家张维迎的言论发人深省:“国际竞争的核心不是资金和人才的竞争——资金和人才都是可以国际流动的,也不是技术的竞争,而是制度的竞争。从中国长远看,应该学习的是制度改造。对于这一课题,更需要学习的是政府。”这一认识,对于中国的大学管理同样适用。按照制度经济学的观点,制度决定效率,一种制度对应一种效率。同样的资源在不同高校之间的使用效率和风格差异,实质上是制度差异引起的。在教学管理中更是如此,每项的教学改革和教学决策都应有一系列科学的、有效的教学管理制度和措施与之相配套,执行起来才能取得预期的绩效。
以教学评价这一决策为例,配套制度几乎空白。如学生给任课教师评分,应是教学评价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学生对评分的态度正确与否,影响着评价授课教师的公正性。目前整个教学评价体系尤其是学生评分都实现计算机化管理,评价的硬件设施也十分齐全,但评价的关键主体——学生没有参与评分的意识,消极被动甚至有逃避的嫌疑。基层管理人员执行起来难度极大,几乎是对每个班都是软硬兼施,才断断续续完成评分的任务,整个体系运行不顺畅,效率低下。其关键在于没有相应的保障和激励制度。现行的教学评价过程中,学生是评价的主体却不是受益的群体,这是导致学生不愿意参评的最主要原因。具体讲,如果学生对上课的老师不如意,参评和不参评效果都是一样的:不能自主选择老师;更换老师的几率几乎为零;当反馈到任课教师时该门课差不多修完了。这样的评价机制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学生对教师授课的评分,最终的目的是为了保障课堂教学质量,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学生不应是为了评分而评分,管理者不应是为了完成任务而不管其效果强制执行。作为教学管理的决策者,应进行多方调研,听取学生、教师、基层教学管理人员的意见,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符合教学运行规律的制度,来保障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良性运行。
(1)学生参与对课程的评分,可以作为学生课程考核的前提条件,或在成绩考核中拥有一小部分的比例。
(2)适当调整学生评分的程序。我校原先学生评教放在期中考试期间,而后又推迟至十四五周。为了尽量保证评分的合理性,我觉得对一门课的评分应分两次,每次都是集中在开学初第三、四周。每次评分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对本期课的授课教师进行初步评分,让管理者发现问题,及时与教师沟通,加强师生间的对话交流,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满意度。第二部分是对上学期的课程进行再次评分,看其调整后的教学效果如何,及时反馈给任课教师,有利于教师对教学的总结和提高。每门课通过两次评分后再进行权重核算,得到的分数应当会相对客观些。
(3)对教师授课评价的内容要组织专家进行论证,符合教学变革和发展的要求。
每项决策的实施,必须要有合理的制度先行。一套现代大学教学管理制度,不应该是一种奴役人的异化制度,不是限制人的自由工具,不是单纯挤压和收缩主体的自由活动空间的制度,而是人的自由创造所必需的激励机制,其价值理念和原则应该是“以人为本”。
4.加强教学管理干部队伍建设,创造信息化的办公环境
教学管理的创新对管理工作实施的主体——教学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我校教学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有所提高,大学本科和硕士研究生的学历在教学管理队伍中占有相当的比例。但是大部分的管理人员并非学教育管理专业,需要全面提高教学管理干部的素养,同时要创造信息化的办公网络环境。
第一,构建教学管理干部队伍终身学习体系。随着知识爆炸和信息的集聚增量,知识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只有学习并且是持续不断的学习将是每个社会成员生活方式的选择。十六大报告强调: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教学管理干部只有不断的更新知识、加强专业学习,了解新公共管理理念,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第二,建立合理的干部激励评价体制。现代管理理论80年代以来有了重大发展,进一步认识到个人在组织中的价值,包括个人自我完善、自我实现的价值。在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中,必须考虑组织中每个成员的未来发展目标,否则不可能最大限度发挥成员的积极性。评价体制中要适当引进竞争机制和激励奖惩机制,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要有机结合,提供个人发展的条件和机会,调动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
第三,优化办公环境,实现办公网络化。计算机网络是教学管理手段现代化的物质载体。学校要重视教学管理的硬、软件的建设,合理配置管理资源,真正运用计算机网络于教学管理,实现教学管理技术现代化、方法科学化,提高工作效能。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