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注重创新型人才的能力培养 探索合作性学习的教学方式
作者:钱国英 白 非 徐立清
方式中教师采用统一进度、统一难度授课,造成一部分学生跟不上、一部分学生吃不饱的缺陷,能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得到各种能力的锻炼,而且在小组讨论合作性学习期间给予了学生充分思考、充足学习的个性化时间,不同知识和能力基础的学生能够充分发挥并进一步培养自己的个人特长,使培养的人才在整体能力全面提高的基础上,又各有自己的特色,从而满足社会不同岗位的需要。通过这种教学组织活动,使学生在专业实践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沟通合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使学生能较快适应社会对人才能力的需要。
2、师生关系不同
传统的教师单向传授的课堂教学方法是以教师的教为中心,教师很少研究学生的学习方法,教师成为学术的权威和知识的象征;教师之间也缺乏交流,缺乏团队意识,在教学研究上闭关自封;而每个学生也是孤立地学习,通过考试相互竞争,容易形成妒忌心理。
新的教学方法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教师要研究如何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在平等交流的方式下掌握知识、提高能力。教师的角色更像“顾问”或“指导员”,主讲教师与指导教师所组成的课程团队,共同探讨课程内容、设计研讨问题,完成同一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学生之间所组成的学习工作小组,相互交流学习,相互帮助配合,“荣辱与共”、“同舟共济”,形成良好的合作共事的风尚。相对于“竞争性学习”和“个体化学习”而言,“小组性合作学习”更能够积极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和才能的发展,更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从而产生更大的学业成功、更积极的人际关系和更好的心理调节。
3、教学相长合作程度不同
传统的课堂组织形式是教师以教材为中心,单向传授知识,讲到没有问题为止;学生在课堂上忙于记笔记,考前背诵笔记,迷信盲从,脱离实际,是一种以书本知识为中心的学习方式。
合作性学习的课堂组织形式是教师集中部分时间介绍重点理论和主要知识点,其余时间分小组完成学习任务;教材只是重要的参考书籍,教学以各类问题为中心,教师要讲出问题,与学生互动交流,和学生一起分析与解决问题;教师在与学生共同学习过程中,得到学生的启发可以产生研究的灵感,有利于学术研究;有利于形成课程组形式的以主讲教师为核心的教学团队,有利于教学建设与教学研究。学生通过学习小组合作主动学习探究问题,通过主动学习与“强迫性”锻炼,使综合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得到训练,给学生留出了学习空间,可以使学生养成独立学习的习惯,教会学生终生学习。
4、考核与评价方式不同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主要是评价学生知识掌握的多少,其结果导致学生考前突击式学习现象严重,一些学生为取得高分不惜铤而走险,采取作弊的手段。
小组讨论合作性学习的教学模式,不仅考核知识的掌握程度,还要考核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程度:注重学习的过程性评价,评价主体也是多元化的,包括教师、同学或学生自己;考核方式多样化,包括试卷测试、课外学习、课堂讨论发言、总结汇报情况、研究报告、PPT制作情况等。这种能力导向的评价方式必然引起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从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逆向思维能力和综合能力的提高。
三、教学组织形式改革的保障机制
小组合作性研讨教学方式在国外的教学改革中已有实践,但是要改变我国几千年来的传统教学模式绝非易事,需要转变从教育管理者、教师到学生的教育观和人才质量观,形成相应的管理制度和评价机制,鼓励和引导教师和学生投身于教学改革的实践之中,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改革的积极性。
1、建立机制,引导教学模式改革
为推动教学模式改革的真正落实,学校要成立教学改革组织机构并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教学管理制度,引导和激励教师将主要精力投入教学改革。对于已经实施的教学改革课程,教学管理部门要跟踪检查落实情况,避免“穿新鞋、走老路”做秀现象发生。
2、成立课程组,制定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在课程改革中教师角色的转变最为重要,实施课程改革的相关专业必须成立课程小组,并对教师进行培训,转变观念、统一认识,共同研究具体的课程改革实施方案。在整个课程设计中坚持把“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减少“灌输”行为,积极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
3、广泛动员,转变学生的学习习惯
在我国,尽管提倡教改已经多年,但目前从小学到大学实行的仍是大量“死记硬背”的传统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延用已久,则师生皆习以为常,甚至还会“感觉良好”。传统的学习习惯很难改变,部分学生对合作性学习不适应、不感兴趣,甚至提出反对意见。为此,要多与学生进行沟通,讲清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使学生认识到课程改革对自己的重要意义,使其逐步改变传统的学习习惯,配合做好课程改革工作。
4、全面考核,探索以能力为核心的评价方法
合作性学习的目的不只是传授知识,完成教材规定的内容,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综合能力。因此,应当变“以统一试卷评价知识量的掌握程度”为“以能力为核心采用多元化方法注重过程性评价”。评价的主体不仅局限于教师,还可以是学生、小组等。评价应当关注学生的成长与进步,重在激励与发展,而不仅仅是对学习结果的评价。
责任编辑 杨裕南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