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9期

大学文化与创新人才培养

作者:朱孔军 李延保

围、文化环境,让学生处处感受到优秀、先进文化精神的熏陶。
  另一方面,不是每个学生都能成为科学大师,也不是所有学生都能喜好棋琴诗画。因此,文化素质教育同样要遵循个性化原则,尊重学生的选择。其课程必须精选,不能增加学生学习负担,“倒了所谓文化的胃口”。
  提升学生文化素质关键是加强和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提炼和培植学校的文化传统和文化精神,要让学生感悟文化、沐浴文化、享用文化。在牛津大学校园里,八百年的历史培养过25位英国首相和一批诺贝尔奖获得者,生活在这种环境中,学生感悟到这里曾经出过许多伟人和大师,这种历史文化的积淀,更加激励学生对学术和自身发展的追求。要让学生学会选择和实践自己的文化操守,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要重视学生的修身养性,提高文化品位,培养文明、高尚的品格。
  因此,文化素质教育的重点不是课程,而是氛围;不是知识的传授,而是校园文化氛围的熏陶;不是简单的说教和灌输而是感悟文化精神,沐浴文化传统,潜移默化、耳濡目染。
  第二,在人文素质教育中,我们不能只讲文化的继承,更应当重视文化的批判,只有在批判、比较之中才能继承和发展我国和世界优秀文化传统。
  文化素质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增长文化知识和文学功底,更重要的是感悟中外文化之精髓,提高鉴赏能力和选择能力,并透过文化加深对社会发展的认识,明确自己的历史责任。
  英国学者李约瑟在其《中国之科学与文化》中系统介绍了中国古代科学文化之成就,同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近代科学为什么没有在中国产生?”也就是说,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并没有和西方同步孕育出现代的科学和工业革命。
  中国的落后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文化角度来看,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科学文化有明显的不同,西方文化受到宗教和科学的双重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中,着重社会伦理轻视自然科学,极少会出现数学化的理性规范模式。从教育的角度上看,西方公认的现代大学直接源头是欧洲中世纪大学,西方大学比较多地讲授数学、天文及医学等自然科学知识,重视逻辑、推理的科学思维训练,培养的学者虽然有些也是作为官吏或神职人员,但大都具有自然科学或技术科学、医学的知识,直到现在,在西方的博雅教育中这些被称为“智慧课程”的内容仍然是素质教育的主要内涵。而在中国的历史上,现代意义的大学是在19世纪末期才出现的,在此之前,中国旧式书院主要讲授的仅是人文知识和伦理道德。在中国历史上无论是官吏或是学者,缺乏科学修养,轻视技术实践。
  正由于中国传统教育缺乏对科学文化的研究和传承,使得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得不到强大的理论支撑。英国学者坦普尔(Robert Temple)在其《中国——发现与发明的摇篮》一书中利用李约瑟提供的资料列举了中国古代科技的“100个世界第一”,得出“在现代世界赖以生存的重要大发明创造中有一半来自中国”的结论,但这些发现或发明只是停留在应用技术层面上,并没有发展成为科学的原理,正如著名的四大发明的指南针在中国广泛用于勘测风水,传到西方后成为航海和地理等的原动力和开拓海路向外拓展的基础条件。
  对中外文化的比较,丝毫无意于否定中国传统文化。不同文化仅有差异,没有优劣之分。中国传统文化是四大古文化能完整保存流传至今的文化,中华文化孕育了中华民族炎黄子孙,有许多文化精髓构成中华文明之精华,铸造了民族之灵魂。西方文化也不是没有缺陷,西方科学文明并没有阻止西方列强通过战争巧取豪夺掠夺别国资源换取资本的原始积累,我们每个中国人都和中华文化有着不解之缘,我们无法选择历史,但是完全可以创造未来。
  因此,我们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必须弘扬的是中国优秀之传统文化,同时吸取世界各国之文化精髓,以弥补我们之不足。其中最核心的问题是如何看待科学与文化的关系及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科学文化之异同。中国传统文化当然也具有创造性,当今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也源于中国人的创造能力,我们所缺的是“科技创新力”和大批优秀的创新型科技人才。
  在中国文化中必须突出科学的地位,阐发科学之精神,特别是批判精神、求实精神和理论原则,要教育学生崇尚真理,坚持理性的思维和科学的实践,把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结合起来,20世纪初,五四运动正是高举起“科学和民主”的大旗,今天对我们仍然有着实际的意义。
  
  2.进一步明确“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观,重视激发学生对创新和求变的渴求,注重学生学习能力潜质的培养
  
  教学的根本目的是教会学生学,学生学好是根本。当前教学观的转变就是要从以教为主,回归到以学为主。
  在当今信息时代,学生以其青春的活力,饱满的精力和对知识的渴求会从互联网上获取大量的信息,包括不同观点、不同学派、古今中外相关的各种知识。从某种意义上讲学生群体对教学内容,特别是人文、社会科学的课程,所拥有的知识信息未必比教师少,只是缺乏系统研究形成正确的选择。过去常说,讲一杯水要准备一桶水,现在学生群体拥有的可能是一缸水。因此,“谁教谁”、“教什么”、“怎样教”等问题又一次摆在我们面前。显然,这不同于在大跃进时期师生“打擂台”,也不同于“文化大革命”后期“工农兵学员上大学、管大学”。这是在信息时代,“教”与“学”的关系又一次面临考验,特别对中国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是极大的挑战。回归到最初大学的原型——西方中世纪大学,曾经是学者们聚会、讨论的场所,后来逐步发展到老师“教”,学生“学”的教学关系。其实,这仅仅是教学的形式,教学的根本目的是教会学生学,学生学好是根本。当前教学观的转变就是要从以教为主,回归到以学为主;教师角色由知识的传播者转为学习的指导者。“以学生为中心”更深层的含义,是体现对人的个性的尊重,激发人的学习潜力。斯坦福大学校长在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讲到,他认为课堂上最激动人心的时刻是有学生在课堂上对他说:“卡斯帕尔教授,你错了。”我是谁,我长年从事研究,我对课题最熟悉,我知道所有情况。但是,这些天真的学生会突然让我意识到我的认识并不如我认为的那么全面,他们让我吃惊并改变我的看法。要让本科生,年轻的大学一年级学生经常地、充满好奇地、有强烈的愿望,对老师说:“你错了”。他还认为,一所大学的竞争优势在于一种能力,这种能力体现在对教师和学生多方面的鼓励和自由上。
  哈佛大学校长陆登庭认为,从学生一入学,大学主要努力的方向就是使他们能够成为参与发现、解释和创造新知识或形成新思想的人。
  当前,网络和信息技术发展,学生学习已进入“立体化”时代,不仅在课堂、图书馆,在宿舍通过网络也可以获取大量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知识,如何指导学生选择有用的信息辅助学习,如何突破教师教学内容的框架思考和研究更多的相关问题,是教师教学工作面,临的新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