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9期
河海大学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实施概要
作者:鞠 平 吴胜兴 蔡正林 潘 静
制上形成从培养、选拔到奖励(使用),在条件上逐步健全创新实践基地,在举措上开展丰富多样的课内外创新活动,在环境上营造崇尚科学、追求真知的学术氛围。“十一五”期间,预备建设8~10个专业创新实验室,力争获10个以上国家级学科竞赛奖、20个以上省级学科竞赛奖。
2.建设内容。更新人才培养目标,培养以掌握扎实知识为基础和前提的,厚积薄发、触类旁通的创新人才;按照“完善共性要求,体现个性需求,培养创新能力”的思路进行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实施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促进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形成;推进专业创新实验室建设,逐步健全创新实践基地
3.建设措施。在“十一五”期间,我校预计投入810万用于创新能力培养项目。主要措施有三:第一,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负责进一步推进培养模式改革,坚持因材施教规律,探索多元化培养方式;第二,学校和院系均成立创新能力培养工作领导小组,积极承办校级大学生学科竞赛、社会实践和课外科技活动;第三,学校革新优秀人才评价标准,在优秀学生评选、免试研究生选拔、学生助学助教助管等方面共建从培养、选拔到奖励(使用)的新机制,营造使拔尖人才脱颖而出的政策环境。
五、“青苹果”——教育教学科学研究项目
“青苹果”教育教学科学研究项目,寓意开展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为具体实施研究性教学、培养创新人才、持续提高教育质量提供切实可行的改革方案,好比一颗刚从苹果树上摘下来的青苹果,活力清新,充满希望。
1.建设目标。“十一五”期间,我校争取进一步提升本校承担教育科研课题的级别和数量,提高课题研究主持人、核心成员、参与人员的研究水平,形成具有一定分量和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实现教育科研在学校教育发展中的巨大作用。
2.建设内容。统筹规划教研课题,促进教育科研繁荣;探索研究型大学本科教学体系,将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的教育理念融入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以更新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为先导,以制定按学科大类培养的方案为重点,以研究性课堂教学方式为突破口,设计人才培养新方案:依据“质量至上、全员参与、刚柔相济、以人为本”的原则,建设具有河海大学本科教学特色的本科教学质量管理体系。
3.建设措施。在“十一五”期间,我校预计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项目中投入66万元,主要采取以下措施:第一,在努力提高国家和省部级教育科研课题申报质量和数量的同时,启动校级教育科研立项规划,定期开展教育科研项目申报;第二,多渠道筹措经费,形成以学校资助经费为主,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教育厅及各级学会专项经费为辅的多渠道教育科研投入体制;第三,建设现代教育科研管理制度,形成规范化的教育科学规划制度、评审制度、开题制度、中期报告制度、鉴定结题制度、成果奖励和推广制度。
六、“蓝宝石”——教学管理规范化信息化项目
“蓝宝石”教学管理规范化信息化项目,寓意构建适应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要求的教学管理体系及管理信息平台,形成闪闪发光的“蓝宝石”似的教学管理精品;
1.建设目标。“十一五”期间,我校准备构建具有河海特色的规范化信息化的教学管理体系,力争在教学管理体系建设及信息共享上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在教学管理方面构建和完善二个体系:学分制管理体系与本科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在教学管理信息平台方面建设三个系统:教务管理信息系统、本科教学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和本科教学评估信息管理系统。
2.建设内容,建设教学管理制度及工作程序,包括学生管理制度、教师教学管理制度、教学过程管理工作规范等;建设与完善教务管理信息系统,包括学生管理功能、日常教务网上管理与调度、电子档案袋、课堂教学质量网络评价、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建设家长互动区、建立教室监控系统、考试管理;建设与完善本科教学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本科教学评估信息管理系统,及时发挥教学评估的统计、分析、诊断和调控作用,保障和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3.建设措施。在“十一五”期间,我校准备在教学管理规范化信息化项目上投入352万。建设措施如下:首先,加强硬件支撑体系建设,依托现有性能稳定、安全可靠的校园网络,建立完善的教学技术支持服务体系;其次,培训教学及教学管理人员熟练使用现代管理技术和信息网络平台;再次,成立教学管理信息平台项目建设工作组,采用教改立项建设模式开展建设工作:最后,建立完善的考核、检查、评估机制,积极采取措施保证各项管理制度的落实。
七、“紫罗兰”——校内教学评估项目
“紫罗兰”校内教学评估项目,寓意像紫罗兰般真实开展校内系统化教学评估工作,反映日常教学状况,及时调控和改进,以便全面持续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
1.建设目标。“十一五”期间,学校实施校内教学评估项目,目的有三:一是为全面了解学校教学、管理等各项目标与实际之间的差距,从中分析、诊断问题并制定整改方案,及时总结经验,加强教学质量的过程建设;二是督促、激励师生加入到教学质量建设的队伍中来,以最大的精力投入到本科教学工作中,持续提高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三是构建、完善从入学、就学、毕业、毕业后的完整信息反馈机制,促进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改革。
2.建设内容。构建具有河海大学特色的本科教学校内评估机制,围绕“标准明确,过程控制,评价合理,持续改进”的质量管理目标,建立包括专业评估、课程评估、教学实验室评估、学生培养质量评估、教学管理评估以及毕业设计(论文)评估的“紫罗兰”评估体系,对学校的教学质量进行系统化评估,6项评估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相辅相成。
3.建设实施。“十一五”期间,我校投入377万进行校内教学评估项目建设,主要采取以下建设措施:第一,专业评估4年一轮,一般安排在每年下半年进行;第二,课程评估分为自我评估和专家评估,学校聘请校内专家利用1个学期的时间对每门课程进行跟踪评估,个别情况如精品课程评估等聘请校外专家进行专项评估;第三,每年度根据学校统一安排和各基础实验室申报相结合的方式评估3~4个教学实验室,时间一般安排在每年10月进行;教学管理评估主要集中在年终进行;学生培养质量评价采取学生自评与学校评估相结合的方式,分别在学生入学、学习中期、毕业时进行;在每年度的下半年学校聘请校内外专家对所有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进行抽查评估。
[责任编辑:陈立民]
鞠 平,河海大学副校长,教授;吴胜兴,河海大学教务处处长,教授;蔡正林,河海大学教务处副处长,副教授;潘 静,河海大学教务处科长,助理研究员。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