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9期
努力建设优秀教材
作者:蒋宗礼
的发挥,以各种形式抓紧对它们的消化吸收是很必要的。
四、重视知识的载体作用,促进能力培养
大学教育包含知识、能力、素质,国家学位条例和实施办法明确强调了这一点。条例将知识划分成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而将能力划分成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和担当技术工作的能力,明确地体现了大学教育的学科性和专业性特征。在知识、能力、素质中,知识是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载体,通过研究型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学科基本能力和创新意识与能力。所以,即使就现代大学教育的基本内容来说,也绝不仅仅是知识。例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基本教学内容就包括知识体系(以相关知识单元而不是课程为表现形式)、学科方法学(方法论意义下的核心概念、学科形态、典型方法)、技术(技术、工具)等三个方面,需要选择适当的知识载体,去向学生传授学科/专业基本的问题求解思想、方法。而且还要根据学生类型的不同而强调其不同形态的内容。
我们要求教师要掌握自己所讲授的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和地位,并根据确定的作用和地位实施相应的教育。作为课程教育的基本材料,作者不仅需要知道教材相应的课程的作用和地位,更要知道如何叙述,以引导读者理解和掌握它,并引导读者朝相关方向努力。这些应该在教材中尽可能得到体现,所以,教材不能仅仅就知识论知识,要注意引领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和方法,要成为研究型教学的助推剂。
例如,形式语言与自动机理论则通过形式化和模型的建立,构建计算系统,进行的是模型计算和类计算,这正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所追求的计算。但课程内容抽象,难以理解,也难以直接应用,对以工科特征为主的学生来说,教材不仅要将这些抽象的内容讲得通俗易懂,还要结合计算机问题求解的特征,通过问题描述模型的建立和等价变化思想、方法的探索,引导学生实现从实例计算到模型计算和类计算的转换,要强调相应的基本问题求解思想和方法,要引导读者实现“计算”理念的跃迁。《编译原理》也是计算机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 Alfred V.Aho曾指出“编写编译器的原理和技术具有十分普遍的意义,以至于在每个计算机科学家的研究生涯中,本书中的原理和技术都会反复用到。”因此,不是狭隘地为了学生以后设计实现编译系统而开设编译课,教材要以知识为载体,去讨论思想、方法和计算机问题求解的内容,充分体现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的引导。
五、瞄准教学需要,提供更多支持
首先是立体化建设。近些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在教学上的应用,教学手段、教学方式的不断丰富,教材的立体化建设已经取得长足的进步,对丰富教学资源发挥了重要作用。通常,除主教材外,还要配套教学参考书、实验指导书、电子讲稿、教材网站等。
除此之外,还要给教学组织、教材使用等提供更多的支持。例如,可以以适当形式给出课程的教学设计,通过教学设计,不仅给教师领悟课程真谛、组织教学内容、安排教学实施等提供适当的参考,也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指导,直接帮助读者认识课程的特点、关键、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位置、在培养学生中的作用、教和学中的注意事项等。通常教学设计中可以包括:课程名称、课程性质、基础知识要求、学时安排等组成的课程基本描述,描述教学定位的主要特点、能力培养关注、教学基本要求,重点、难点、相关问题处理等讲授提示,习题安排,实验安排,考试设计等。
六、写给读者,为读者服务
必须强调教材的写作特征,要牢记教材是写给读者的,不是写给自己的,时刻考虑作者的需要和对作者的影响。
在这些读者中,首先是写给学生。他们是教材的主要读者,而且是相关内容的初学者,要考虑是否便于他们理解,第一,作为初学者,他们需要叙述清晰易懂,语言流畅,深入浅出,有吸引力而不是晦涩的。自己习惯的说法别人不一定能懂,课堂上的一些说法因为附加很多即时的解释而不被误解,而这些解释教材上是无法“动态”出现的。例如,要避免概念名称的随意变化,一会儿是“局域网”,一会儿是“LAN”,一会儿又是“局域网LAN”,初学者可能会以为是不同的东西而费解。杜绝陌生名词的突然出现和使用,专用名词在第一次出现时必须给予解释,即使是在不方便的时候,也应该给出它的大体含义,以免成为读者往下看的障碍。第二要追求描述的准确性,初学者一旦建立了错误的概念,可能将是贻害无穷的。有些说法在课堂上因为有“上下文”和及时的解释可能不会引起误解,但写在教材中可能是难以理解的,甚至是错的。要强调用词和描述的准确性、一致性、语言表达的清晰性和叙述的完整性。第三,不同类型的学生有不同的关注点。第四,概念要明确给出,不要让读者自己总结,这样会导致他们不知所云。第五,要注意分散难点,循序渐进,防止多难点、多新概念的局部堆积,造成学生的阅读疲劳,甚至使他们失去阅读信心。第六,语言既要流畅通俗,又不能过俗。
教材的第二读者是教师,面对他们,要考虑对现代教育思想的体现、课程的容量,以及课程内容的组织,不能简单地追求知识内容的“新”、“全”,给教师的教学实施增加不必要的负担。
第三是普通的读者,他们需要通俗易懂,而且还可以作为资料,提供一些问题的查阅。特别强调对一些难点的讲述,努力提高可理解性。
七、实施适当政策,促进教材建设
在教材建设中,会有很多困难,出一本好教材很不容易。教师面对教学、科研、开发等等多重任务,想请他们将精力投入到“非强制任务”的教材建设,要制定政策加以鼓励,树立榜样给予引导。政策舆论上要建立鼓励编写高水平教材的氛围,树立教师编著优秀教材为己任、为荣的风气,也将此看成是像“学科建设”一样重要,一样是关乎学校的大事,而不仅仅是教师自己的事。
目前,各省市、各学校,为了支持国家建设高水平的教材,都纷纷制定并落实鼓励政策。包括给予适当的经费支持、评选各个级别、各种类型的精品(优秀)教材,以此来鼓励有积极性的教师。各个出版社更是积极努力,以各种形式组织高水平的作者,以撰写高水平的教材,通过优秀作者与教师面对面、扩大宣传等方式来扩大精品(优秀)教材的影响。这些都将促进优秀教材的建设,以满足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需求。
[责任编辑:文和平]
蒋宗礼,北京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副院长,教授。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