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0期
关于开展信息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的思考
作者:赵 清 杨玉麟
分图书馆方向、档案方向以及政务信息方向等。系内还可开设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编辑出版学以及文秘等专业,但文秘专业的职业化倾向过重,科研氛围不足,必要时可以撤除,转为在电子政务方面考虑专业发展。对于那些没有图书和档案专业背景的高校,建议直接申报创建信息资源管理专业,河北师范大学就是在无图档专业的情况下在商学院设立的信息资源管理专业。
2.准确把握信息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
我们认为,信息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各系统的信息资源管理基础理论知识,熟悉各类信息资源管理过程及相关技术,以及政务和经济信息管理行为、程序,能熟练地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收集、处理、检索、传播以及综合开发利用信息资源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此专业的核心课程“信息资源管理”还应肩负起提高全校所有专业学生的信息资源管理素养的重任,其重要性不亚于外语和计算机。
3.科学构建信息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的课程体系
根据课程的内容、性质及功能,信息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的课程体系应由通修课程、学科核心课程、学科方向课程和选修课程四大门类构成。其中通修课程没有明显的专业区别,目的是完成基本素质教育,在此不做讨论。经过仔细斟酌,我们拟首先设置本专业的主要课程(包括核心课程和方向课程)为:高等数学、管理学原理、信息资源管理、信息分析与预测、信息法学、信息传播技术、信息描述、信息检索、信息处理、经济信息管理、电子政务、图书馆学基础、档案学概论、数据库系统、管理信息系统、信息网络。本专业的选修课程可以设置如下:行政管理学、企业管理学、运营管理、项目管理、知识管理、西方经济学、财政与金融、基础会计学、应用统计学、信息经济学、信息计量学、组织行为学、管理心理学、公共关系学、认知与决策、新闻学基础、情报学概论、人力资源管理概论、公文写作、运筹学、逻辑学、电子文件管理、多媒体技术等。
4.勇于创新信息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的培养机制和教学方法
既然专业是信息资源管理,那么对于教学信息资源也应该用现代化方法进行管理。我们已经初步建成教学资源系统、教学交互系统以及教学评测系统,并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学信息资源管理中来,改变传统的灌输教学方式,促进学生知识和素质全面发展。另外,学校的图书馆、档案馆和出版社,当地政府的信息中心,当地优秀企业等,均应发展为教学和实习基地。我们还特别鼓励本科生在实习和调研以后撰写相关论文,不少学生在《电子政务》、《陕西档案》等期刊发表了高水平的论文,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真正落到了实处。
5.努力实现与相关传统专业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信息资源管理专业概念较新、口径更宽:图书和档案专业更加偏向图书和档案专业应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对信息系统工程、项目开发、项目管理等方面有较高的要求;文秘专业在组织、文书、心理、社交、礼仪等方面的要求更多;编辑出版专业则更加专注图书的编辑、出版、发行业务与管理工作。我们力求在保持各专业特色的基础上,促进专业交流,协调专业发展。
国内对于开展信息资源管理专业的态度大体有三种:一是完全不认同,二是完全裁撤图档等专业改为信息资源管理专业,三是将信息资源管理仅仅虚化为一个概念,比如只作为院系名称不作为专业开展。本文提出的新思路对于实现信息资源管理与相关传统学科互相促进、共同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赵 清,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杨玉麟,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
[责任编辑:陈立民]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