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1期
哲学的用处与哲学的灵魂
作者:赵 林
流行着这样一种观点,那就是为知识而知识,为学术而学术。也就是说,学习哲学,只是为了陶冶自己的性情,使自己从中体验到一种快乐,把握到一种智慧,从而提升自身的精神境界。从这种观点出发,关于学哲学有什么用的问题,当然就成为一个假问题。因为哲学、智慧这些东西本身就是目的,目的本身还会有什么用呢?但是从另一种意义上来说,哲学又是无用之大用。当一个人真正进入到哲学思维的境界时,就会感受到一种彻骨的豁达和愉悦:当他面对哲学家们所谈论的智慧的时候,就产生一种赏心悦目、心旷神怡的感觉。这就是哲学之大用了,它让人体验到一种精神的快乐。如果有人要进一步追问:这种精神上的快乐又有什么用?那么我只能反问他:听一曲贝多芬的音乐有什么用?它能让你填饱肚子吗?能给你带来荣华富贵吗?如果人们所理解的用处仅仅只是指物质方面或者肉体方面的用处,那么我可以斩钉截铁地回答:学习哲学没有任何用处!但是,如果人们意识到自己是一个有灵魂、有精神追求的生灵,那么哲学所带来的智慧本身就足以使精神怡然自得了。在这种情况下,再追问哲学有什么用,岂不是贬低它了吗?所以,在西方,从很早的时候开始,哲学家们就已经表达了一种对待哲学的基本态度,那就是学以致知的态度——学习哲学的目的只是为了求知,而不是为了致用。
二、“学以致知”与“学以致用”
中国人民大学有一位已经谢世的著名哲学家苗力田先生,他一辈子研究西方哲学,晚年又参悟中国哲学和中国文化。在他80多岁高龄的时候,在西南师范大学的一次学术会议上,曾经有过一个总结性的发言。苗先生说:我毕生几十年学习西方哲学,后来又研究中国哲学,最后得出了一个比较性的结论,我可以用两句话来概括这两种哲学。中国哲学和中国文化的特点是“重现世、尚事功,学以致用”,而西方哲学和西方文化的特点则是“重超越、尚思辨,学以致知”。与中国哲学相比,西方哲学的显著特点就是专注于纯粹思辨,喜欢追问事物背后的本质,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取知识,而不在乎功用。这就是苗先生一辈子研究中西哲学所得出的一个结论。
我非常同意、也非常推崇这个观点,我认为,苗力田先生对于中西哲学的真谛及其根本差异,可谓是一语道破。中国哲学也讲大道,也讲一种内在超越,但是实际上更多的却是注重人生关怀和现世伦常,所以我们在中国哲学中看的东西往往都与道德修养和经世致用联系在一起。一门学问如果无助于道德教化,无助于建功立业,那么这门学问就是没有用处的,也就是所谓的“屠龙之术”。
根据这种观点,在当今这个急功近利的时代里,哲学对于一般人来说,当然就是一种学而无用的“屠龙之术”了。正因为如此,现在高考很少有人第一志愿会填报哲学专业。在我所在的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大多数本科生都是由于没有办法,考分不够,不得已从别的专业调剂到哲学学院来的。在这些学生中,一部分人通过耳濡目染,逐渐地会对哲学发生兴趣;而另一些人一直到毕业时仍然对哲学毫无兴趣可言,好歹混个学位文凭也就罢了。这种现象其实也怪不得同学们,因为我们生活的时代就是一个讲究实利、讲究功用的时代,所以哲学这种“无用之学”就像一个怪物一样令人厌烦,没有几个人会真正对哲学感兴趣的。以至于我们这些教哲学的人在外面与别人聊天,别人问你是学什么的,我当然只能说自己是研究哲学的,但是总要加上一句:不是搞政治的,而是研究西方哲学的。为什么要做这样的说明呢?因为在一般人眼里,哲学总是与政治意识形态分不开的,一个哲学家往往就是一个满嘴大道理的政治说教者,就是一个夸夸其谈的无用之人。
所以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哲学就是一门“屠龙之术”,没有什么实际的用处。我们由于是在中国文化的精神氛围中长大的,这种文化传统本身就具有“学以致用”的巨大惯性,再加上我们这个时代的急功近利特点,所以哲学成为一门冷僻之学,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在我看来,最可怕的事情还不在于很少有人愿意学习哲学,而在于硬要让哲学这种“无用之学”派生出各种实际的用场来,这样就更加糟糕了。以现代中国人的价值观来处理哲学,可能会导致两种正好相反的倾向:一种倾向就是大家今天所看到的,由于哲学没有用,所以大家都不去学它;还有另一种倾向,现在的年轻人没有亲身体验过,那就是“文化大革命”时的情形,那时候全国上下掀起了一股学哲学的热潮,人人都争先恐后地学哲学、讲哲学,种田里面有哲学,炼钢里面也有哲学,什么事情都与哲学挂上了钩。哪怕是大字不识几个的文盲,也敢大言不惭地谈论哲学。今天回想起来,这种哲学的狂热恰恰是哲学的耻辱,如果把哲学变成一种“学了就要用”、“立竿见影”式的东西,认为学了哲学就可以多产粮食、多炼钢铁,这难道不是对哲学的一种亵渎吗?这种态度从表面上看起来,好像是在热捧哲学,实际上却是在戕害哲学,把哲学变成了一种功利之学和势利之学,抽掉了哲学的高贵的精神特质,把它变成了一副包治百病的狗皮膏药。因此,哲学的狂热甚至比哲学的冷漠更多地表现了哲学的悲哀,如果一个社会中人人都大谈哲学,这一定是一个疯狂的社会。哲学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阳春白雪式的学问,不可能让所有的人都对哲学感兴趣。哲学所关注的基本问题,始终都是超越于实用层面之上的,它永远也不可能“学了就要用”。所以,如果有一位教哲学的老师不断地对学生们说,学好了哲学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左右逢源、心想事成,大家可千万不要当真,只当是一句玩笑话,笑一笑而已。
三、改变环境与改变自身
所以我提醒同学们,大家不要指望学习哲学有什么立竿见影的实际用处,哲学通常是没有什么实际用处的。但是我同时也要说明一点,所谓“用”有两种含义,一种是实用或者功利意义上的“用”,就是直接给你们带来物质利益方面的好处。比如说,你学习法律、学习经济管理,它们能给你带来实际上的好处,使你成为一个律师、一个总裁,从而干大事、赚大钱。学习计算机、学习生物工程等专业,情况也是如此,它们可以给你带来实际的好处。那套知识你学会了以后,在日后的工作中再把它转卖给你的老板、你的上司,从而可以换得钱财、地位、名誉等等,你就可以利用这些东西来改善你的生活状况,从而改变你的生活环境。因此,这种意义上的“用”,说到底就是改变环境之用。人是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之中的,环境对于我们来说非常重要,一切实用性的学问或知识,如法学、经济学、计算机等等,它们的主要用处就是改善我们的物质条件,改变我们的生活环境。
但是,当你通过改善自己的生活环境而最终获得一种精神上的满足感时,你是否意识到这种满足感或幸福感是绕了一大圈才实现的?你首先要把学到的知识转变成金钱和地位,然后再用它们来改善你的生活状况,最后才能从自己的享受和别人的羡慕中感受到满足和幸福。我想提醒大家不要忘记了,我们除了要面对环境之外,同样也必须面对自身。我们的满足感和幸福感,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