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2期

谈基于课程或课程群的教学团队建设

作者:章 兢 傅晓军

课程教学相长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不断学习和创新的过程,是实现高等学校教育理念的有效方式。参与教学团队的教师成员通过对课堂教学的交流,实现教师与教师之间的教学相长,从而在提高教学研究水平的前提F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真正使学生受益。
  
  三、构建高水平教学团队的战略构想
  
  教育部“质量工程”有关文件明确指出,教学是一项系统性很强的工作,要根据教学改革和教学任务需要,建设由教学水平高、学术造诣深的教授领衔,由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及教辅人员组成的教学团队。同时教育部鼓励高等学校创建跨学科的教学团队。因此,笔者认为,构建“质量工程”背景下的教学团队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充分利用“质量工程”大背景。明确教学团队构建原则与目标。明确的原则与目标是教学团队发展的指导纲领,它能够确保教学团队发展方向始终围绕既定目标,同时通过目标增强团队创造力和积极性。我们认为,高等学校构建教学团队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实事求是,注重实效性原则,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成长规律,用2~5年时间,选拔、培养、造就一批能够发挥骨干示范作用的教学团队。通过团队合作,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开发教学资源,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推进教学工作的传帮带和老中青相结合,以全面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在现阶段,建设教学团队,就是通过建立竞争激励机制和完善管理制度,创造宽松而严谨的学术环境,建设创新意识强、教学水平高、协作精神好的高水平教师队伍。每年度评选一定数量的校级教学团队,通过5年时间,建设大量的校级教学团队和一批省级教学团队,并逐年增加国家级教学团队的申报。
  
  2 坚持以教学研究为重点,建设创新团队良性发展的组织架构。高校教学团队以教学为中心,围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复合型人才的目标,开展教学研究和支撑教学研究的科学研究工作。这样一个核心队伍,必须以课程或课程群为核心,由教学效果好、教学能力强的一批优秀知识分子组成。
  经过多年的实践,湖南大学以课程为核心的教学团队基本形成了稳定的组织架构。无论是以单一理论基础课、单一实验基础课,还是以专业理论课程群、专业实验(实践)课程群为核心组成的教学团队,大体上包括1名首席责任教授、2~3名责任教授、3~4名主讲教师和10名之内梯队培养教师。其中,首席责任教授对课程或课程群的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全面负责,并对提高本团队课程的教学质量采取有力可行的措施:责任教授全面负责本团队课程的教学运行管理;主讲教师、梯队培养教师协助首席责任教授或责任教授工作。与各高等学校其他团队相区别的是,以上团队成员必须积极参与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同时每学年至少为本科生讲授一门本团队主讲课程。
  
  3 全面普查,专家界定,确定成立教学团队的课程或课程群。参与校级教学团队建设的课程或课程群一般由学校教务处或研究生院界定,经学校批准。在选定培养对象时,要尽量注意学科覆盖面,尽可能保证每个学科都要有教师参与,每门学科都有能起示范作用的教学团队。
  具体而言,哪些教学团队应该以单一课程为基础,哪些教学团队应该以课程群为基础,仍然值得探索。根据课程的性质、教师的规模及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基础课及基础实验(实践)课可以考虑以单一课程为基础构建教学团队,专业课及专业实验(实践)课则应考虑以课程群为基础来进行教学团队的建设,以便有效实现资源整合,保证课程之间教学内容的连贯性和相关性。而在基于课程群的教学团队建设过程中,还应考虑课程群设置的合理性。
  湖南大学在教学团队的探索与实践中,基本形成能体现课程性质与特色、学科背景与专业优势的具有我校特色的教学团队。在这些教学团队中,有以“大学化学”、“高等数学”、“大学英语”、“大学文化与成人之道”等单一的理论基础课为核心组成的教学团队;以“大学物理实验”、“基础化学实验”等单一的实验(实践)基础课为核心组成的教学团队;以专业理论课程群为核心的教学团队,如以“国际金融学”、“国际金融实验”、“外汇理论与交易原理”等课程(群)组成的纵向结构教学团队和以“企业战略管理”、“运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课程(群)组成的横向联系教学团队。此外,还有以专业实验(实践)课程群为核心的教学团队,如我校正在投入建设的工程训练中心,根据训练类型和层次分别组成相关的教学团队,如以“机电控制综合实验”、“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机械基础综合设计”等课程(群)组成的机械类基础训练教学团队,“机械创新设计”、“机械基础综合实验”、“机电控制综合实践”课程(群)组成的机械类综合创新教学团队。
  
  4 坚持资源优化,严格申报程序,保证优质或潜在优质课程的教学团队脱颖而出,保证团队的示范作用。以各学科的特点和教师实际工作的能力和水平为依据进行选拔、培养和申报推荐,满足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各学科间允许有差异,以期达到各个层面的教师在原有基础上的提高。基本程序如下:(1)由团队首席责任教授递交书面申请:(2)以学院或系为单位组织推荐校级教学团队;(3)组织学校专家评审确定培养对象;(4)专家评审后,确定入选校级教学团队的教师队伍并接受全校教师监督:(5)向省、教育部推荐高一层次教学团队。
  
  5 以标志性教学成果为核心,建立基于课程教学效果的团队评估制度。与以往教学梯队或其他学术团队不同的是,教学团队的着力点在于人才培养,因而教学水平和教学研究水平就成为衡量其是否有效的唯一标准,而教学水平和教学研究水平主要以精品课程、教学名师、教学成果奖等一系列标志性成果为载体。因此,必须在现有评价体系基础上,对评价指标进行修改与完善,强化教师在课程教学中的研究方向和高水平教学的导向。“质量工程”背景下的教学评价体系应该是从教师的实际出发,鼓励教育创新,以培养人才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作为课程教学效果的主要目标。
  
  6 抓住以科研促教学的原则,以教师科学研究成果为主建立团队激励机制。多年的教学评价结果表明,一个受学生欢迎的教师、 一个能得到专家肯定的教师,一定需要科研能力和教学研究支撑,否则,他的教学水平没有持久性,教师自身的持续发展也受到限制。教学没有科研作支撑,就不能增强学问,就不能培养创新人才。只有重视科学研究,教师才能进行研究型教学,才能为学生提供启发性的知识。同时,教师“甘坐冷板凳”的科研态度和科研所必须的严谨精神对学生将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要建立政策导向、经费投入等相关激励机制,激励教师搞好科研与创新工作,为培养高素质的、有持续竞争力的人才而作出贡献。
  
  责任编辑 余大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