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中国高等药学教育模式的改革与展望
作者:徐晓媛 吴晓明
方式,培养适应21世纪药学科学发展与医药经济现代化建设需要的药学人才。
1、准确定位,办出自身特色
21世纪全球新医药产业伴随着生命科学的突飞猛进得到迅速发展,使药学科学的学科基础以及技术手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推动医药产业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全新发展阶段,特别是21世纪医药产业作为“朝阳产业”被许多国家和国内众多地区竞相列为重点扶持发展的战略产业,根据我国医药事业发展规划,我国将由一个医药生产大国转变为医药强国,新药研制将由仿制为主向创制为主转移,因此,医药经济的发展不仅需要一批研究型人才、高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而且需要大批能够从事一线生产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因此每所学校都要根据自身的优势和特色在办学模式、办学层次、办学规模上准确定位,忌求高(高层次)、求全(类型全)、求大(规模大)。
2、加快对外开放进程,积极探讨有中国特色的药学专业学位教育
1948年美国药学会建议建立6年制药学博士(Pharm.D)学位教育(这里的药学博士是一种专业学位):1950年加利佛尼亚大学首先建立Pharm.D课程。1997年美国药学教育委员会(ACPE)通过的“Pharm.D”专业教育实施程序的认证标准指南中规定:从2000年6月1日起,全面实施“Pharm.D”专业教育。日前美国的“Pharm.D”教育分为两种模式:即2+4模式和4+2模式。前者是在美国任何一所高校接受2年综合基础教育,达到药学院校所要求的必修课程学分后,经考核进入药学院接受4年专业教育(3年药学和临床医学相关课程+1年医疗机构的临床实践),最后经考核授予“Pharm.D”学位。后者通过4年药学本科教育获得药学学士学位后,再接受2年临床医学教育和临床实践。
目前日本的私立大学全部实行新的6年制药学教育,主要采取4+2模式,以培养面向临床和实践的药师为主。而国立大学从2006年起实行两种教育体制。(1)现有的4年教育体制:4年学士学位+2年硕士学位+3年的博士学位,培养研究型人才;(2)新的6年教育体制:6年硕士学位+4年的博士学位。
综观美国、日本的药学教育模式,对我国药学教育有一定的借鉴作用。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Pharm.D的专业,临床药学专业也处于起步阶段,2007年教育部批准中国药科大学设置临床药学专业,学制为5年。在中国是否能够实施Pharm.D的专业学位教育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与论证。
3、推行专业认证,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在英、美等国,对于紧密关系着社会公共安全、人民财产安全以及身心健康的职业,均实行职业注册师制度。为了保证未来的专业人员在进入职业领域之前,受过系统而规范的专业与职业的训练,想要申请专业注册师资格的人员必须在经过专业认证的院校学习并获得相应的专业学位。因此,在医药、卫生、建筑设计、工程、规划、法律、师范等行业领域的专业,在国外均实行专业认证制度。在美国对药学专业的认证由ACPE(Accreditation council forpharmacy education)负责,该机构成立于1932年,目前美国共有101所药学院系,共有87个通过专业论证。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也开展了对药学专业的论证工作。我国在工程教育领域对工程类专业开展了专业认证工作的探索,针对目前全国举办药学专业的院校层次和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十分有必要开展对药学类专业的专业认证工作。
4、着力培养创新型和创业型药学人才
高等药学教育的社会任务概括为:培养高级药学人才;创药学科研成果并促进转化,推动制药工业、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提供各类型成人高等药学教育,尤其是药师继续教育;为社会提供药学服务。因此在为社会培养大量服务于生产、经营、管理一线的高级药学类人才的同时,还应当着力培养为民族医药产业的振兴所需要的创新型和创业型人才。如果以培养研究学者为目标,学校要发挥重点学科的优势,投入大量资金资助研究生科研创新和发明创造,促使拔尖的研究人才脱颖而出:如果以培养高级专业人才为目标,学校应重视研究生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培养高层次行业创新人才。坚持“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科技创新,学校要将“科研教学生产的一体化”作为长期坚持的发展战略,今后“产学研合作办学”的方向是构建产学研园区和药学生创业园区,依托园区的孵化功能造就行业内创业人才,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方案。药学类院校要加强与医药企业和研究院所的合作,共同解决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科技问题,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民族医药产业与国际同行的竞争,归根到底是行业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的支持。回顾高等药学教育的发展历程,探索高等药学教育的改革、发展和未来,进一步更新教育理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实现药学教育模式的观念创新、体制创新、制度创新,构建一个高水平、高质量、高效率的高等药学教育体系,促进我国药学教育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
(本研究成果源自2007年江苏省教育厅江苏高等教育教改立项课题,项目名称为“高等医药院校创新高素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项目编号99)
责任编辑:张冬梅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