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经济学人才培养目标模式创新的实践探索

作者:景维民 周立群

国内外知名的师资队伍;教学内容先进、课程体系完整新颖,教学方法多样,教学成果突出;教育质量达到国内一流水平,为走向世界打下坚实基础。根据这一思路一定能够把南开大学经济学人才培养创新试验区建成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实施这一思路的基本措施是:
  在学科建设方面,对于弱势学科要坚决给以大力扶持,穷尽所掌握的人财物各方的力量来振兴弱势学科,大力整合学科队伍,为新兴学科增长点奠定基础。经过几年的努力,培植2~4个新兴学科增长点。
  在青年教师培养方面,要以培养青年教师个人的成就感和荣誉突破口,帮助青年教师的成长,为他们的成长创造条件。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保证青年教师优先参加国内外高水平的学术会议;帮助他们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外语水平,为他们出国深造打下基础:创造宽松的教学科研环境,培养出高水平的青年专家学者。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切实解决好青年教师遇到的生活困难,给予必要的帮助,使他们专心致志搞好教学和科研工作:帮助青年教师尽快进行学科定位,使其不久成为学科发展的重要力量。
  在教育教学改革方面,首先要建立品牌意识,把经济学人才培养创新试验区做成品牌。对于试验区学生实行小组班导师制,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分类指导。积极申报“十一五”国家教材,鼓励教师申报各级类别的教学科研项目,撰写教学科研论文并编辑出版。坚持教授名师给本科生上课制度。建立教学带头人制度,争取出现更多国家级名师奖得主和名课。重视实践教学,鼓励教师参与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把社会实践活动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建立健全教学管理制度。
  在科研方面,科学研究的成果不仅表现在数量上,更重要的是表现在质量上,处理好质量和数量的关系。鼓励教师积极申报各类课题,组织团队争取重大项目。发展各类科研中心,整合科研力量。坚持和深化双周学术讨论会制度,使之成为学术信息交流,推进学术研究的窗口和平台,实施品牌战略。创造一切可以创造的条件,拓展国内外学术交流空间。
  运行机制是:遵循经济科学的教学规律,优化课程体系结构,合理安排必修、选修课的比例。课程体系根据各门课程的重要程度确定各课的学分数,学生应修总学分145~150,总学时2 500,必修课、选修课、任选课的比例为7:2:1,这样的安排既有利于强化学生的理论基础,又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展现个性特征。
  以加强素质教育为重点,紧密围绕人才培养目标,突出对学生的能力和素质的培养。课程体系由5个板块构成,体现了“加强基础、拓宽领域、更新内容、优化素质、培养能力、注重实践”的课程建设思路,符合“培养理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综合素质优秀的主要从事理论经济学研究与教育工作的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
  加强了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课程的主导地位。一方面。在课程体系建设中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原则,另一方面,深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课程的建设,使之板块化、系统化。“政治经济学”课程主要讲授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使学生形成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初步基础;“资本论”选读着重训练学生的读书能力和思维能力,帮助学生体会和理解马克思经济学体系的博大精深和无穷魅力,使学生系统、准确、完整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从而打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坚实基础;“中国经济”运用现代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进行分析,全面介绍新中国建立以来,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增强学生对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现代资本主义经济专题”则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现代资本主义的新情况、新变化进行分析,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认识经典作家关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科学论断,坚定学生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增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自觉性。
  精选基础课程,开发反映经济科学发展的综合性新型课程,使课程体系具有开放性和前沿性。我们根据经济学科的新发展和高质量人才培养的需要,开发并增设了新课程,如转型经济学、比较制度经济学、法和经济学、博弈论与经济分析、信息经济学、知识经济、企业理论等,这些课程均反映了当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主题,体现了经济科学的主要研究方向,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学习这些课程,对于更新观念,增强现代意识和全球意识,以广阔的学术视野适应社会的多样化、复杂化发展趋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实施经济学名著进课堂。我们有计划地指导基地学生研读经济学经典著作,提高理论素养。具体做法是:开设“经济学名著导读和写作课”,2个学分,共讲授7个学期;由系各学科带头人推荐阅读书目20余部,所选书目包括四类:一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经典著作;二为西方经济学经典著作;三为对当代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中国经济学者的著作:学生在教师精心指导下阅读经济学名著,并写出读书报告,每篇报告不少于3000字。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围绕所读著作展开讨论;教师对读书报告进行批阅并按百分制给出成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按计划阅读经济学名著和撰写读书报告,避免了学生读书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保证了必要的阅读量,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读书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使提高学生理论素养,强化基础理论教育落到了实处。自建设基地以来,基地的学生已经在教师的指导下系统阅读了包括《共产党宣言》等在内的20部经济学名著,并撰写了这些著作的读书报告,平均每位学生累计完成读书报告字数约8万字。
  
  三、人才培养目标模式创新的特色和效果
  
  基于我们对经济学人才培养模式教育理念的理解所形成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果,即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实践活动有机结合,学生综合素质显著提高。
  教学实践是实现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基于此我们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目前,已在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阳泉矿务局等数十个单位建立了巩固的实习基地,每年均要组织学生到这些基地进行参观、调研等活动。组织学生深入工厂、矿山、开发区及农村进行实地考察。开展各种类型的主题实践活动,如志愿者活动、义务劳动、宣传和咨询等,增强学生的服务意识和奉献意识。实践教学的开展开阔了学生的眼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指导学生进行初步的科研训练。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基本理论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我们设立了基地学生学术报告会制度。每学期本科生都以年级和专业为单位,围绕本学期所开设课程的教学内容和经济热点问题开展3~4次学术研究和讨论活动;讨论题目由基地任课教师和学生共同拟定,为了保证学生有比较充分的研究和准备的时间,讨论题目通常都提前一个学期拟定出来,并下发给每一个学生;所有学生都要求参与学术交流活动,每位学生每学期要向报告会提交研究论文,并至少作一次学术发言;每次学术报告会都确定一个讨论主题,教师参加讨论并进行主评;学生参加报告会的态度及提交论文的质量和水平将作为考核其学习成绩和素质状况的重要依据。此外,我们在本科生中还实行了论文竞赛和评奖制度,如建立了“五四”论文年度竞赛制度和魏埙经济科学奖奖励制度,以激发学生开展科研活动的积极性。论文竞赛的获奖作品运用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基本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观点独到,风格清新,显示出了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很强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基地学生自办的“经济初学社”已有20多年的历史,至今仍在组织学生开展科研,活跃学习气氛,加强学术交流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南开大学最大的学术社团,曾获得“天津市新长征突击标兵”称号。经济初学社每年面向全校举办8~10次学术讲座,邀请校内外的一些专家、学术带头人和中青年学者就经济学研究前沿问题、经济热点、经济学学习方法等方面举行学术报告。这些讲座对优化学术环境、培养学生学习和科研兴趣,提高学习效率,起到良好作用;《经济学系报》是基地学生自办的报纸,每年共出报纸6—8期,也曾多次获得天津市和校级奖励。经济初学社还举行一年一度的学术节活动,学术节期间开展各种生动活泼的学术交流和联谊活动,起到了扩大交流,增进了解的作用;学生组织的方圆大讲堂成为与学术界和实践部门进行沟通的桥梁,国内许多知名学者都在这个大讲堂做过学术报告。学生组织的社团三农学社,以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为关注的焦点,组织学生到农村调查,发起研讨会讨论三农问题;基地学生自发组织的绿色行动小组,以普及环保知识,提倡绿色生活为宗旨开展了一系列宣传实践活动,在校内外乃至社会各界引起热烈反响和广泛好评。基地对学生的社团活动给予积极引导,并在活动经费上给以支持,营造了浓厚的重学术的文化氛围,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责任编辑:张冬梅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