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建设大学文化 推进文化育人

作者:刘克利




  相对于知识教育,文化育人更强调文化整合能力的提高与培养。“整合”本指有目的地获取、筛选、整理、组合信息的过程。文化的整合能力则意味着人在处理各种文化信息时的评价、鉴别、接受,甚至组织、改造和创新的素质与水平。这种文化的整合能力往往通过内化,积淀为人的心理结构,形成一定的人格。和谐、稳定健康的心理结构离不开正确的价值判断能力与协调能力,而正确的价值判断能力与协调能力来自于人对自然、社会与自身的终极关怀。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化的整合能力是文化与人格完善之间重要的变量。文化素质教育强调的正是从人文教育出发,关注人的存在,注重人的价值。即在人文教育中增强对国家与民族的责任感,经世济民的现实情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识。在对社会现象与物质世界形态、性质与运动规律的认识中,领悟人对社会、自然的改造与和谐统一,自觉协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文精神是人类文化精髓的提炼,是人类追求真善美的集中体现。它既包含在文史哲等人文学科中,也蕴藏于天文、地理等自然科学内。科学世界本身也是一个丰富的人文世界,科学精神也就是一种人文精神。不仅勇于探索与献身、批判与创新、求真与务实等人类从事科学活动所体现的精神是人文精神,而且理性的思维逻辑、系统的思维方法等人类在认识探索和改造客观世界的思维方式也是人文精神的体现。这种科学中的人文精神在对教育对象人格养成、精神教化上既相通且不可缺少。文化素质教育的目的不仅是在文史哲与艺术的融会贯通中培养人文精神,而且也包括对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文化的特点是其价值理性,文化素质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在科学文化教育与人文文化教育的融会中,通过文化的情感、理想、信念等各种非智力因素以有机整合,构成对人才发展良好的内在动力因素,从而在培养对象身上形成一种互生互补、生机勃发的文化生态。因此,文化育人的特点是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文化中的科学精神融合于人对真善美追求的人文精神,让人文精神沟通各门学科知识,从而真正实现马克思关于“自然科学往后将包括关于人的科学,正像关于人的科学包括自然科学一样,这将是一门科学”的科学断言。
  
  内化与创新——大学文化的价值与生命
  
  教育从根本上是一个人文的过程,大学教育实质上是文化育人,是有目的的文化过程。不仅要全面学习文化知识,而且要深刻掌握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并通过内化而溶入到自己的品德与学问中,才有文化,才是一个真正有文化的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从文化学角度看,大学文化育人主要通过两种文化途径而实现:即有意识的文化教育与无意识的文化熏陶。前者是通过第一课堂有计划和目的的传授,后者则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大学校园文化的熏陶。在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中,校园文化中的各种活动不仅是第一课堂各种教育的延伸,也是从文化知识的学习向文化能力转化及素质提升的必由之路,而且,校园文化中的各种文化实践还是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重要整合。校园文化的价值在于通过文化环境的营造,以情感陶冶、思想感化、行为养成的方式实现教育的文化价值。
  要达到这一目的,需要强调两点。首先,文化育人需要在实践中实现内化。如果我们认同大学的意义在于通过文化的教化实现人才的培养目的,那么,文化育人的特点必须将“内化”作为不可缺少的教育过程。文化育人模式不同于只向受教育者传播人文知识,使其掌握某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更为重要的是,必须将人文知识转化为自身内在的人文精神,并体现在教育对象的思想、情感与行动中成为‘种文化自觉,才体现出文化的真正价值。文化育人模式下的校园文化是重要的教学环节,其目的是通过文化实践,培养学生对多元文化的鉴别能力、优秀文化的传承能力与先进文化的创新能力。因此,校园文化育人也应当同基础课、专业课和公共课程一样有科学、完整的培养方案,相对成熟合理的管理方法,才能改变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堂轻课外的局面。
  其次,文化创新离不开创新文化氛围。创新是大学的生命,没有文化的更新与创造,就没有文化的发展。中国高等教育日前存在的丰要问题是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不够,反思我们的教育,在高等教育的育人文化与创新文化两个特色中,重视育人文化,忽视创新文化是原因之一。如果说大学校园文化就是营造一种文化氛围,那么,创新文化则是一种对创新人才培养具有导向意义的文化氛围,是校园各利利新意识和行为得以生成的土壤。如鼓励探索、勇于竞争、大胆怀疑、敢于批判、容忍失败、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是创新文化的精髓。校园创新文化的意义在于营造创新环境,从而实现创新人才的培养。
  文化,是国家民族的灵魂,社会发展的思想先导,人民精神的家园。蔡元培先生曾经说过:欲知明日之社会,须看今日之校园。建设先进的大学文化,实践大学的文化育人,高等教育要以大学文化的发展与繁荣,推动中华民族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兴起。
  
  责任编辑 陈立民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