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口述历史研究与实践”课程设置与历史教学改革
作者:岳 珑 王雁玲
(1)传统与科学的结合。口述历史无论是在没有文字的远古,还是在现代文明不断发展的今天,都有着重要的价值。口述的表达方式是一样的,但是它的记载、保留和再现的方式差异越来越大。用现代手段进行口述史研究,可以充分地利用传统,重现历史,增强口述历史史料的完整性和真实性。
(2)普遍性和广泛性。现有的博物馆是名人、名作、民族、集体历史资料的保存,而口述史资料、照片及访谈场景的记录,将是为普通人准备的。在以往有文字的历史记载中,一般来说领袖多于百姓,有地位、名望的人多于普通人,男性多于女性。而口述历史更注重普通人历史的记载,更重视普通人的社会生活经历。口述记载中,是没有明确的地位、性别区分的。无论什么文化层次,地位的高低,性别、年龄的差异,每个人都在有意无意地叙述着自己的各种经历及对各种事物的看法。老一辈人的“唠叨”中常常更多的是告诉后代自己一生中的各种经历。人们本能地用口述的方式,将个人的经历、家庭的历史、民族的历史传给下一代,使许多宝贵的历史资料被人们有意、无意地用口述的方式流传了下来。
(3)感受的真实性。以往的文字史料大多是告诉人们发生了什么,是怎样发生的,却没有告诉我们,人们对此事的感受,以及这个事件对他们有什么影响。通过口述史研究方法,被访者不仅告诉我们许多历史事件发生的经过,更多的是告诉我们他们对此事的感受,和对当时甚至事后以至现在对他们的影响。
口述史为当事人谈及历史事件的发生过程以及他们的亲身体验时,或多或少都会表露出当事人的心理感受,是历史事件更具真实性。
(4)生动的立体记载。口述历史收集的是立体史料,是被访者的声、貌、喜怒哀乐的立体记载;它的生动性,使人们感到真实、亲切,成为易于人们接受的史实。被访者的话语、谈笑、泪水,以及她(他)们对于一些特殊事情、经历所表示出的窘态和反感,为研究者的分析、研讨提供了更多的素材。通过被访者的回忆和感受来反映历史(过去),使历史更为立体、生动。
(5)可判断性。口述史是以被访者个人生平事迹为主线,从中似乎很难看出这些个人的经历与各个不同的历史事件有什么更为密切的联系。但是,我们抽取所访谈的每个人的生平事迹片断,综合起来看这些最原始的材料,往往可以打破历史研究的一些限制和束缚,探索出通常看不到的历史事实和关系。口述史对同一时期的历史事件,可以通过各个层次的、多个人的不同经历,甚至相去很远的记忆去记录这段历史。并且研究者不做定性结论,而由读者根据自己对历史事实的了解、分析,去判断记事件的曲直,并做出结论。
(6)社会实践与能力的培养。在口述史研究中,无论是访谈,还是查阅文字档案资料,对研究者要求很高。口述史研究者需要具备记者的采访能力,深厚的史学理论功底,广博的专业知识和基础知识,准确的文字、语言能力和综合能力等。同时,还要具备克服环境带来的种种困难的能力。获取口述史资料是一项艰苦的工作,口述史研究为史学工作者提供了极好的锻炼机会。
(7)活的史料、书面资料、文物得以一起利用。随着口述史研究的广泛展开,那些被人们遗忘了的人寻找到自己的过去。通过他们亲口讲述他们的种种经历和遭遇,我们能重新发掘那些过去一直被人们遗忘的历史,被人们回避的历史,甚至被扭曲的历史。
2.口述史资料收集实践的难点
我们也会以多年的口述史研究的实践经验告诉学生,口述史研究不是历史研究的唯一方法。口述史研究有很多的难点不易突破,对口述史研究形成了无形的障碍。
(1)采访者与被访者心灵上的沟通。口述史资料的获取,一般采用访谈的方式,口述史的组织者、访问者、被访者、研究者都是活体。整个访谈是口对口、面对面的交流,是言语的交流和情感的交流。在访谈中,录音、整理文字材料等工作虽然繁琐,但是可操作性较强。
在口述史研究中困难的是对人心的了解,人与人之间情感的了解,人与人心灵的沟通。采访者与被访者心灵沟通的程度,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口述史料的价值所在。很难想象,在处于严格防范的心态下,采访者与被访者能做到心灵上的沟通,被访者能倾吐内心的不快与真情。由于我们与被访者之间的接触,陌生程度的减少和逐渐的熟悉,以及亲密程度的加强,在不同程度上这种心理障碍会有所缓解。
(2)访谈对象选择中的反差。被访者的权力、地位结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文化结构等层次差异,这些复杂的层次差异中,文化层次最为关键。被访者的文化层次决定了他(她)对问题的认识程度和体会的可靠程度。每个被访者都在各自不同的文化层次上,处于不同的社会环境之中,因而导致了各自不同性格、经历,以及对同时期发生事件的不同感受和认识。
(3)时间流逝造成的困境。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人生记忆力旺盛时期是有限的。这决定了口述史研究的被访者是受限制的。在被访者中,不少人年事已高,不仅思路不清,有的连话也说不清楚。因而,口述史研究的进行要有一个最佳时间,同时此项工作应该是一项经常性的工作。
由于时间的流逝,几辈人各自生活的环境不同,在观念上、文化层次上认识程度上及兴趣点都会产生不同的看法,换代加深了一代人与一代人之间的“代沟”。两代人、三代人的“代沟”也将成为采访者与被访者之间心灵沟通的障碍和口述传递历史的偏误。
(4)对研究者严格、高难的要求。口述史研究对于研究者要求很高。在口述资料的收集、研究过程中,要求研究者具备(综合能力):广博的社会知识和历史专业知识,要了解被访者的生活环境,很强的感化能力和话语表达能力,严谨的文字,以及采访技巧与应变能力。
三、“口述历史研究与实践"课程实践与成效
1.学生的口述访谈实践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在以往的课堂讲授的基础上,选择访谈题目与文献资料的查阅、访谈问题设计。
选题和选点:选题可由任课教师,或由课题同学们自己提出;根据主题协商选点。当然,最佳的方案,选题、选点应由学生自己来做。选择采访对象。访谈前的准备工作:思想准备——明确主题,提出理论假设;资料准备——阅读相关文献资料,拟出采访提纲:设备准备——事先检查录音设备,足够备用磁带、电池等。
学生具体的访谈实践,我们一般安排在寒假或暑假。先在学生熟悉的人群中寻找访谈对象,进行访谈实践。访谈结束后,由学生将访谈的口述资料按照规定格式整理成文字材料。
在学生访谈实践结束后,由教师组织参与访谈(包括访谈不成功的和有原因未能进行的)的学生座谈(反馈),并由学生写出课程实践(访谈)体会(课程实践进行到何种程度;遇到什么困难,如何解决的?访谈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
为了更好地体现“口述历史研究与实践”课程的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