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谈本科生研究素质的培养

作者:曾冬梅




  研究性课堂教学是从创设问题情境出发,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体验知识的获得过程,通过师生互动、双向交流的形式,鼓励学生质疑批判和发表独立见解,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这是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激情最关键的教学活动。研究性课堂教学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建立起基于问题的教学方法。通过发现式、问题式、情境式、讨论式、项目式、专题研讨式、开设小型研讨课式等教学方式,鼓励学生破除对书本和教师的迷信,引导学生探索。二是开发出一批富有特色的研究性课程。研究性课程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研究性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条件,选择不同的问题或者课题,独立自主地开展研究,从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一种课程。这类课程的突出特征是具有开放性,没有统一课程内容,主要是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自由选题、自主探究和自由创造。目的是激励学生摆脱被动封闭的学习环境的禁锢,以积极主动的姿态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和实践体验。三是开展研究性教学的研究。善于把科学研究成果和教学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善于引导学生了解多种学术观点并开展讨论,跟踪本学科领域最新发展,培育学生的研究品质。为此,教师必须换位思考、转变角色,从教学的组织者、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促进者和引航者,把教与学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学校也要相应地建设研究性教学的网络平台和教学资源共享平台,丰富研究性教学资源。同时在考试方式、教材编写、学生成绩评定和对教师的考评等多方面,都要进行系统地配套改革,以保证研究性教学的顺利进行。
  3 引导学生尽早参加科研和创新活动
  创新始于问题、源于实践。对于本科生来说,如果从来不接触科学研究,他将永远不会获得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学生的探究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通过一定的途径培养训练出来,没有科学探究方法的指导与训练,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只能是一句空话。而科学探究方法的掌握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中反复训练和体验。学校在本科阶段应努力创造各种条件,利用学校设备优势、科研优势和人才优势,实施教学与科研结合,使学生有机会尽早参与科研和创新活动,为这种反复训练和体验提供重要的平台。本科生参与科研训练有三种模式:一是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和研究小组,在其中担任部分力所能及的基础工作,通过科研氛围熏陶,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二是设立本科生科研项目,如目前很多高校实施的本科生训练计划,通过立项形式支持在校大学生开展创新活动,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进行探究。三是鼓励学生把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等与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相结合,把实验探索、实践创新与科学研究、工程实践及社会应用相结合,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研究性实践教学模式。
  4 建立研究生与本科生资源共享机制
  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都有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权,有丰富的研究生教育资源。研究生教育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论文实践环节中,更多地表现为探究、交流、讨论和钻研,即研究性教学、研究性学习。因此,将研究生教学与本科生教学在教育方式和内容上进行适当的结合,就能够使本科生教学在更广的范围内实现研究性教学的目标,培养学生的研究素质。学校可通过制度创新,建立研究生与本科生资源共享机制,使研究生与本科生教学成为相互衔接的系统,协调发展、共同提高。例如:可向本科生开放部分研究生课程,允许本科生参加研究生举办的各类学术交流活动如研究生沙龙、研究生讲座、研究生学术论坛、创新论坛,允许本科生旁听硕士生论文答辩,在研究生承担的创新项目计划课题中适当吸收本科生参与,教师吸收研究生与本科生共同担任科研助手等。通过上述机制,使本科生与研究生在各类活动中平等参与、相互融合、互相渗透、共同提高。
  5 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
  活跃的学术氛围,是培养学生研究素质的外部环境,是开阔学生的眼界、拓宽知识面、启迪思维、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捷径。学校应创造各种条件,搭建学术交流的平台,为学生创新研究提供交流经验、展示成果、共享资源的机会。如邀请国内外著名学者专家到学校主讲基础学科、交叉学科、学科前沿等学术讲座,支持学生参加校内外各种学术会议,组织学生开展本科生学术交流会议,举办本科生科研成果或论文报告会等。通过这些学术活动,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景象与氛围,使学生在讨论争鸣、交流合作中了解本领域的前沿工作,提高其专业水平和表达能力。
  6 完善本科生从事科研活动的保障机制
  合理的竞争激励机制对培养本科生的研究素质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应建立相关的考核、评价和奖励机制,形成一套完整的制度予以保障。如把本科生科研活动列入学校教育事业发展计划和教学计划;完善学分制和选课制,进一步加大学生选专业、选课程、选学习方式和学习进程、跨专业辅修的选择自主权;改革传统的学生学业评价中“一考定全局”终结性评价模式,实行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外自主学习相结合的全程评价,突出学习、实践、科研、创新等多方面的素质和能力的综合评价,并与学生的补助和奖励挂钩,记入学生档案;设立本科生科学研究基金,为本科生科研立项提供必要的支持;评选本科生优秀科研成果奖,对从事发明创造者、参加教师课题研究并独立完成其中一部分科研课题者、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者、参加科技竞赛获奖者、利用科技成果或成熟技术从事科技开发工作并取得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者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在奖学金评定、保送研究生、就业推荐时把科研成果作为一项重要的参考指标。学校也要采取相关的激励措施,建立教学与科研之间相对平衡的教师激励与评价机制。通过上述激励措施和保障措施,有效调动了本科生开展科研活动的积极性,激发了其主动研究的意识。
  
  责任编辑:余大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