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国家精品课程建设质量监控机制研究

作者:金娟琴 陆国栋

程建设的重要性。现行的精品课程建设往往是学校重视,教育管理部门重视,而教师本人并不十分重视,特别是在“985工程”高校中,这种情况更为突出。所以教育部和各级教育管理部门要加强宣传,要把精品课程建设与教师荣誉挂钩,要从专业建设、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高度来认识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性,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2、分类监控机制。显然,知道不同的学校、不同的课程类别服务的高校和学生是不同的,重点大学的课程不一定适合普通学校,工科类课程和文科类课程内容差异性很大,课程建设的侧重有所不同,因而不能用同一个标准来检查和指导课程建设。因此,必须对现有的课程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类,明确课程之间的差异。分类包括相同课程不同层次学校的分类监控、不同课程根据学科的分类监控、本科课程与高职高专课程的分类监控。
  
  3、多级监控机制。必须建立健全的国家、省、学校多级课程质量监控组织机构,组成包含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学校教务管理部门和部分精品课程负责人参加的监控小组,明确组织机构的工作职责,在政策制定过程中,规范课程建设,提高课程质量。
  
  4、内容监控机制。必须充分发挥教育部各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作用,1700余门课程分解到各个教指委,其工作量是可以承受的,并且可以把工作做深做透,例如工程图学教指委多次进行了精品课程的检查与交流,效果良好。内容监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程建设内容的检查。课程建设内容检查可以通过校内外同行和学生进行,同行和学生从不同层面对课程建设内容进行检查。同行侧重于教学内容的先进性与经典性,教学安排的合理性等专业角度进行评估;学生侧重于对所教教学内容的接受度、知识面等角度来评价。
  (2)师资队伍建设的检查。教学队伍建设含自身教学队伍的建设,以及全国同类院校该课程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要注意为了申报精品课程临时搭建教学队伍,申报完成则教学团队形同虚设,没有真正发挥作用。因而,必须要有教学团队教学研讨的活动记录、研讨所解决的实质性问题等具体检查与监控指标。同时,课程师资队伍建设还要注重发挥该课程对全国同类院校、同类课程的示范和辐射作用,承担为全国同类院校,特别是西部学校培训教师的责任。
  (3)教学资源建设的监控。除教材与配套教学资料外,教学资源建设主要指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大量工作是课程素材资源的收集和制作。教育管理部门现行的通过抽查课程网站开通情况来监控网络教学资源建设,不能起到真正检查建设的目的。因而,教育管理部门在鼓励教育资源建设的同时,应该着手解决好资源的管理和共享问题,即构建以服务为目的、以开放为特征的教育资源网络,将分散的课程资源整合起来,使教师有更多精力用于真正的教学资源建设而非网络技术应用。
  
  5、时段监控机制。教育部有关文件中指明精品课程的有效期为5年,这就意味着2003年评选产生的151门课程在2008年将失效,明年以及今后每年都将遇到类似问题。我们认为有必要进行新一轮的认定,认定合格者继续使用国家精品课程称号,并给予相应经费的投入。
  
  6、反馈监控机制。有效监控必须建立在透明的操作规范和程序上,包括监控的原则、标准、内容、运行程序等,进一步通过一定的技术与手段收集相关信息,对照监控目标检测监控在何种程度上达到了目标,又在何种程序上与目标存在差异进行分析,并进一步改进监控机制,促使监控者在监控过程中自觉按照监控的目标、标准和准则检视自己的行为,改进和完善监控职能,形成闭环监控,从而自觉地追求监控的最佳目标。
  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重申报、轻建设、弱共享”的情况普遍存在,通过监控机制的建立与实施,逐步将学校和教师的工作重心从申报移向建设与共享,促进教师在制度框架下自觉地加强课程建设工作,从而达到全面提高课程建设质量的目标。
  
  [责任编辑 余大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