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8期

教材创新 教学创新 强化实践:落实创新理念的三环节

作者:朱鹤健

所引导的思想方法大都可以适用于其他学科,这样学生学了这门课,不止学了这门学科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了研究问题的方法。
  每一客观事物都是由多因素组成的,而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而又相互制约的,并由此形成系统。然而教师在讲课时,却必须逐条讲述单个因素,才能条理清楚。例如形成土壤有五大自然因素,讲课时只能先后分述。问题的关键是在说清五大因素之后,要引导学生进行综合分析,弄清在不同条件下,五个因素之间的关系,哪些因素在什么情况下起了突出重要的作用,使学生通过典型事例的综合分析,树立起对事物进行系统分析的概念。这种思维方法不止运用于土壤地理学的研究,还可运用于其他学科。
  知识是无边的,一门课程内容的延伸也是无限的,但是课程讲授的时数总是有限的,如何在有限学时内讲好无限的内容,这就要把握住本课程内容的精度。通常教材求其完整性,总是面面俱到,然而讲课却不能这样,把精髓的东西讲好就行了。
  从讲授角度看,通常可以把教材内容分成三个部分:一是必讲的,这包括本课程的基本知识,必须费力量阐释的内容以及值得学生思考的问题等,这可称为基本点、难点和思考点;另一部分是可以不讲的,这大都属于叙述性内容,学生自己看得懂,讲起来又嫌繁琐的;再者是可讲可不讲,视讲授对象而定,这些内容介于上述两者之间。教师要用力于必讲的部分,并对可讲可不讲部分作弹性发挥,着意于求精不求全。
  总之,教师要努力把课堂作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平台,引发学生独立思考。爱因斯坦有句名言,想象比知识更重要。一个很普通的问题:“一般人都认为土壤是固相的,为什么土壤学把它说成由固相、液相、气相组成的?”由此可以引发出一系列思考:土壤的本质特征、土壤结构、土壤内在特性、土壤与外界环境的关系等,这就把土壤学的主要内容串连在一起,由联想而形成记忆链,这种联想记忆容易把知识用活,有助于学生形成创造性思维,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引发学生独立思考,营造环境很重要。首先要营造学生爱听您讲课的环境,讲课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做到语言灵活,说理透彻。若把讲稿背得滚瓜烂熟,说起话来像话剧台词一般,并不产生好效果。再好的内容,照本宣读,或脱稿背诵,都会失之生动,学生听久了,还会感到厌烦。
  我上课时,一般是在课前掌握授课要点,上课时用自己的语言,通过各种方式,千方百计把要讲的内容讲清讲透。所以同一内容,我每次讲授表达的语言可能有出入,但把问题讲清讲透这一基本目的总是不变的。表达语言出入,是出于我观察授课对象水平、课堂情绪而灵活应变的。要做到这一点,那就得对本课程拥有足够的基础知识,对教材融会贯通。
  再者,营造学术讨论的宽松环境,形成教学互动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敢于对学术问题包括教师的学术见解质疑、评说,通过讨论、提问、作业多种形式,形成学术的交锋,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知识创新是在全面掌握现状基础上的提高,不全面了解现状,就无从创新。因此,教师在介绍本学科全貌的同时,要把生长点、争议点、疑难点摆出来,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特别是要破除学生的思想束缚和“人云亦云”的思维惰性。当然,有的学生也可能出现一些非科学的想法,对此,教师应该运用科学的思想方法加以辨识澄清,使他们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更加深化。
  
  三、强化实践教学是创新教育的重要手段
  
  实践教学是创新的重要基础,只有通过实践教学,才能把理论学活,引出新思路。凡是理论学得好的学生,在实践中都显得思想活跃,思路出新。这说明在掌握一定理论基础上的实践,收获更大。我把它喻之为:“堂中授论理,野外寻验方”。
  要强化实践教学,首先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教学实践基地。为此,我与同事们在20世纪70年代,在福建武夷山和戴云山两个大带作了大量系统调查研究,两相对比,最终确定以武夷山作为长期稳定的野外实习基地,至今已有20多年历史,形成一套实践教学规范。主要内容是采用土壤野外调查、室内分析和论文写作三结合教学方法。学生首先应用已学过的知识进行野外土壤调查,然后根据野外调查的资料和土壤室内分析的数据进行论文写作。实践表明:学生通过实习,一方面把课堂所学的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验证和巩固了课堂讲授的理论;另一方面通过土壤调查研究,产生新思路,写成论文,提高了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吸收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工作,是培养创新能力的一种好办法。学生参与教师的研究课题,可视为师生共创新知识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要调动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而且仍然要发挥导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要引导学生重视当前地学研究发展出现新的特点:一是高新技术的应用,如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的应用,使地学研究从静态到动态,从定性到定量,从局部到全面,从三维空间向四维时空发展,这将引导研究向高水平纵深方向发展。二是多学科的综合研究,从单一圈层的研究发展到圈层间相互作用的整体运动研究。特别是引导学生面向经济建设,应用系统理论,对经济建设中的热点问题进行综合思考。三是各种不同学术思想与研究方法的交叉,如地理学研究中区域派、生态派、景观生态派、区位派、数量派等各有特色,可以相互渗透应用。要引导学生掌握各派的实质,选择性运用在自己的选题上。
  教材创新——创新教育——强化实践教学三个教学环节,贯穿创新理念,构成系统化教学体系。这是我与同事们共同工作的总结,曾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事物在不断发展,过去的工作,随时间的推移,逐渐淡忘。但留下深刻印象:创新是推动教学改革的基本动力这一理念却永远记在心中。企盼创新理念在教学实践中涌流。
  
  责任编辑:杨裕南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