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9期
地方院校树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作者:杨建华 曾宝成 孟 倩
“物”的依赖)限制,在知识、能力、素质、个性等方面所获得的普遍提高与协调发展,也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全面显示、充实和拓展。只有作为人的本质力量表现的主体能力得到全面发展,整个人类的进步发展才有可靠的保证和基础。在教育活动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往往表现为对学生各方面知识、能力与素质提出统一的基本要求。树型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广博的“科学+人文+艺术”通识基础教育、宽厚的多学科交叉与综合的学科基础教育、“多系列、多层次+模块”的综合实践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增强了学生的工作适应性。
人的自由发展是在不损害别人利益与发展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愿望、兴趣与爱好,自觉、自愿、自主地发展自己各方面的才能。人的自由发展是人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的源泉,只有推进人的自由发展,才能创造更多更有价值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在教育活动中,人的自由发展往往表现为尊重学生的学习自由、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给学生以弹性,有弹性才有自由;给学生以选择,有选择才有特长;给学生以兴趣,有兴趣才有创新。
树型人才培养模式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设置若干专业方向,让大学高年级的学生任选专业方向。同时,精选课程内容,减少课时,留给学生以自由发展的空间与时间,允许学生按自己的爱好和兴趣学习,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不仅发展了学生的个性与特长,促进了学生的自由发展:而且增强了学生就业的针对性。
2、有利于促进人与社会的发展。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和相互转化的,实现这种制约、促进和转化的最基本、最有效的途径是教育。先进的教育思想、人才培养模式与教育内容能够有目的、有选择、有规范地实现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相互促进和相互转化。因此,教育必须与时俱进,有所反思、改革、发展和完善。我国经济社会结构已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已彻底转变以往偏重经济增长、忽视经济社会和区域协调发展的片面粗放型发展方式,进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科学的发展观要求高等教育必须树立相应的科学人才观,并据以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树型人才培养模式注重素质教育,加强了大学生民族意识、工程意识、经济意识与业务素质的融合,提高了大学生协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自身发展与社会发展关系的能力,有利于促进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
3、有利于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自然科学技术多种学科的相互交叉融合,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相互交叉渗透,构成大量的交叉学科、综合学科,使现代科学技术呈现出明显的一体化趋势。同时,大量的高新技术产品都是多学科技术的综合体,单项技术难以形成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现代科学技术的一体化与产品技术的综合化,要求培养的人才有扎实宽广的知识结构,成为一专多能的人才。知识面过窄、知识结构单一的人是难以适应社会需要、难以作出突出贡献的。树型人才培养模式不仅注重培养学生具有广博宽厚的知识结构,而且强调教学内容综合化,打破传统课程中局限于自身体系完整性与系统性的壁垒,进行重新整合,实现课程内容的交叉融合、相互协调和整体优化。如各种热力机械工作中,其工质的热力过程变化中均有流动与传热现象同时存在。以往的工程热力学主要是研究工质热力过程变化中的能量转换效率,流体力学只研究工质的流动,传热学只研究热量的传递,学生学了这3门课程后,很难综合应用三者的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我们将这3门课程整合成热工理论课程,突出课程内容的新、精、实,形成了整体性、适用性、针对性强的课程体系,使那些被人为割裂的各部分内容之间形成有机的、符合知识本质的联系,最大限度地再现知识整体的本来面目。教育内容的综合化,能使学习者掌握更多的学科知识和方法,吸取更多的智慧,具备更宽广的视野和更多的解决问题的思路,以适应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4、有利于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树型人才培养模式,实质上就是综合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按大类招生培养本科生。我校应用树型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机械工程与热能动力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与通信工程,生物工程和化学工程与工艺等专业大类招生培养。前三年学习通识知识,学科基础知识,进行综合实践教学训练。后一年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学生兴趣,开设若干专业方向课程和进行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实践表明,一是扩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加强了基础训练,提升综合素质,发展了学生个性,增强学生的工作适应性与就业针对性;二是有利于发展交叉学科,组建学术团队,提高实验设备的利用率,提升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构建优势专业群组,集中师资设备力量,服务地方经济,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如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与热能动力工程专业按动力机械大类教学与管理,两个专业都被评为教育部第一类示范专业;动力机械实验室被评为湖南省普通高校示范实验室与重点实验室,动力机械及工程学科被评为湖南省普通高校重点学科。
(基金项目:湖南省“十一五”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地方本科院校树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湘教科规通[2006]03号>)
[责任编辑:张冬梅]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