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9期
我国高校实践教学质量管理研究述评
作者:李怀宇 郭 磊 朱 娴
不清,以至于造成研究成果脱离实际,如质量标准和规章制度,管理体制和监控体系,教学质量和质量管理等。由于这些概念定义混乱、内涵界定不清,常使得实践教学及其质量管理的研究显得缺乏学术规范和学术标准,研究内容偏离研究主题,对实践的指导缺乏说服力等问题。
2、研究成果可操作性不强
在现有的一些相关研究中,缺乏针对性的情况仍很普遍,整体性、宏观性的描述过多,环节性的、微观性的研究太少。虽然也引入和借用的多学科的方法进行研究,但成果大多局限和停留在对问题的描述层面上,所提出的建议和措施缺乏可操作性或可操作性不强。对此,有学者认为,实践教学质量管理“应从简单地套用国际标准格式、满足标准要求,逐步地向结合本地区、本组织自身实际和特点,坚持系统性的研究视角、注重整体有效性和动态适用性”。
3、对ISO的认识有误区
自从ISO理论引入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和管理领域后,相关研究中出现了一种以ISO为唯一目标、唯一依据和唯一方法的倾向,夸大了ISO的通用性和适用性,对其局限性认识不足,忽视了教育的规律性和实践教学的特殊性。例如,ISO9000标准侧重于教育服务过程的质量管理,涉及与教育服务相关的所有过程,如果机械地强调ISO对内部流程及指标控制的方法与过程的要求,而忽视了实践教学各环节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简单地盲目照搬ISO的理论和方法,而没有对ISO在实践教学管理中的具体运用进行深入思考和研究,将难免会带来研究与实际的脱节。
4、理论研究薄弱,与实践探索脱离
一直以来,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脱节是我国教育研究存在的突出问题之一,且受到来自教育学界内外较多的指责。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当前实践教学质量管理还未进入高校教学管理研究范畴的“主流”,或者说教育教学质量研究还缺乏对实践教学领域足够的关注。由于理论研究的相对滞后,实践教学质量管理存在着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相脱离的情况,在许多高校正在进行的实践教学改革探索中,出现了这样几种普遍现象:实践教学质量管理套用课堂教学质量管理模式和标准;重视管理体制的改革,忽视运行机制的优化;研究与实践结合过于紧密,甚至受制于实践的约束等。
(本研究成果来源于云南大学教学改革立项研究重点项目“云南大学实践教学质量管理研究”
[责任编辑:张冬梅]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