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9期

国外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及对中国的启示

作者:姚聪莉 任保平

一个人学过多少知识,还要看其在多大程度上将文化的精神内化为自身的素养。这种创新能力还应体现在对周围事物的理解能力、应变能力和对未来知识的驾驭能力上,创新能力最终要到实践中去培养。因此,需要重视社会实践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一是在教育模式上,改变传统的封闭模式,建立以高等教育为主导,同科研、生产紧密结合的联合体。教师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采取“一起互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形成互动式教学模式。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二是要拓宽教学环节,加强社会实践环节。在创新人才培养中只有将书本知识与实践获取的经验互相转换,才能提高探究问题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在创新人才培养中要拓宽教学环节,加强社会实践环节,从而扩展和延伸课堂教学环节。通过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信息服务,为广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锻炼的机会与舞台。
  
  4、为创新人才的培养营造良好的创新教育环境
  为了培养创新人才,各国知名大学都强调学术自由,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充分利用大学丰富的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发展的空间。因此,要借鉴国外创新人才培养的经验,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创新教育环境:一是创设良好的学术氛围。如营造多学科相互交流和融通的环境;建立各种学派交流、多种学术思想交汇的条件,使教师和学生之间在学术上自由平等讨论,促进创新思想火花进发;营造有利于年轻人发展个人兴趣、特长和脱颖而出的土壤等。二是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管理环境。为适应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高校在教学管理上要将刚性和弹性相结合。对教学过程可采取一定的弹性管理;而对教学质量、毕业的学分标准可实行刚性管理。三是建立体现创新教育的教师评价机制。高校教师应具有较高的素质和学术水平,热心教学,富有责任感,善于运用新方法、新手段进行创造性的教学。可以采用公开招聘的选拔方式,采取聘任制和合同制相结合,选拔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四是创造教学的个性化环境。个性的自由发展是创新人才的重要特征,也是创新人才成长的基础。为了实现教育的个性化,世界各国在教学各方面都进行了改革,建立并完善了学分制和弹性学制。我们要培养创新人才,就必须在学制、专业设置、课程设置、修课方式、学习方式等方面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个性化教育,为个性化教育创造良好的环境。
  
  5、提高创新人才培养的国际视野和国际化水平
  创新人才应具备宽广的国际化视野和强烈的创新意识,熟悉掌握本专业的国际化知识,熟悉掌握国际惯例,具有较强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今天,我们培养的创新人才应当具备三方面特点:一是具备宽厚的学科知识基础,二是具备敢于创新的理念和善于创新的能力,三是具备面向世界的胸怀和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随着我国逐步融入国际社会的主流,需要大量的跨领域、跨行业、跨学科的国际化人才,因此,在我国创新人才培养中,一是要积极与国外教育和研究机构开展高水平合作办学,加强高等学校综合课程的国际化;二是积极开发和利用国际优质教育资源,通过与国际著名大学开展实质性合作,吸收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理念、管理经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层次人才;三是建立国际化创新人才培养的平台,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拓展师资对外交流渠道。
  
  [责任编辑:余大品]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