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0期
基于大学生顺利走向职业生涯的大学教学探析
作者:滕玉成 董一芬
力、想象力和多向思维能力,且尽可能关注社会现实问题,从情感、问题的关注到思维方式方法,缩短与社会现实的距离,提升每个学生的职业素养与核心竞争力。
4、指导学生——掌握以职业发展为核心的自我管理
美国管理学大师德鲁克(Peter Drucker)说过:“历史上的成就超群者,诸如拿破仑、达·芬奇、莫扎特那样的人,始终善于自我管理。正是这一点在很大程度上使他们成为伟大的成就超群者……现在,我们之中的大多数人,即使是我们之中天赋平平的那些人,也必须学会自我管理。我们必须学会自我发展。我们必须为自己找到一个能做出最大贡献的位置。”可见,自我管理在人的职业生涯中是何等重要。学会自我管理,即要弄清“我的长处是什么”、“应该如何表现”、“我的价值观念是什么”、“我应该贡献什么”四个问题。大学教学应借助各种途径帮助大学生学会分析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并扬长避短;学会如何学习;学会判断自己是决策者还是指导者:学会在自己的价值观念与正在成功地所做的事情之间做出选择;学会处理好三个不同的要素:“形势需要自己做什么”、“鉴于自己的长处、表现方式和价值观念,自己怎样才能对需要做的事做出最大贡献”、“为此要实现什么结果”。以上述问题为主题的工作,每个大学或多或少地做过,但毋庸置疑的是,任何学校的大学教学都没有从大学生贯穿一生的职业生涯的角度来计划、安排和实施过,更不用说让学生接受这方面的系统的教育与训练。大学教学必须在学校其他工作的配合下,系统筹划,完成这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5、开设相关课程和讲座——获得职业沟通的技术与技巧
大学生没有处理职业环境下人际关系的经验,也大多没有接触过管理方面的课程,然而,一旦走上工作岗位,就面临人际沟通、团队协作、交流技巧、冲突处理、压力调整等诸多问题,普遍表现为人际技能低弱,再加上大学教学长期以来难以克服的与社会实际的脱节,从而影响了工作的正常开展,进而难以实现对工作的自我超越。因此,普遍开设管理学或组织行为学课程很有必要。即使在短时间内难以实现,可对应届毕业生开设相应的应急讲座,提供最低限度的“职业进入准备”。当然,对毕业生来说,求职策略与技巧的讲座是必不可少的。同时,一个不可或缺的内容是:拓宽与社会联系的途径和渠道,加强学生与社会的交往。其有效形式有:请工程师、法官、政府官员、经理、艺术家等定期或不定期来学校举办讲座,或参与相关学科的教学、科研和创作活动;师生一起到与专业领域相关的社会各界进行教学、科研与创作活动;借鉴毕业生供需见面会的形式,定期组织学生与用人单位领导的见面会;激励学生多种类、多层次、广泛的社会实践,等等。这样既加强了学校与社会的联系,使大学教学更贴近实际,又开阔了学生视野,使学生更了解社会与专业现实,及时修正自己的发展方向,还可发现就业机会,帮助学生建立起自己的职业关系网络。
[责任编辑:余大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