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0期
系统构建实践教学平台探索多元化实践育人模式
作者:高 翅 徐跃进 王平祥 王春潮
质量。兽医院、实验动物中心、动物生物制品教学实习基地先后接纳了30余名来自日本、美国、瑞典、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大学生、研究生从事兽医临床实习及兽医针灸麻醉技术培训,2005年接受美国Iowa州立大学兽医专业30余名本科生来校实习。
同时我校充分利用学科优势和对产业影响力,按认知、体验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原则,积极与地方、企业和科研院所等单位联系,建立了布局合理、质量较高、相对稳定的204个校外教学实习基地,可同时接纳8600余名学生开展实习。
3、科学研究基地建设
我校拥有作物遗传改良和农业微生物学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专业实验室、9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及12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或研发中心,建立了大学科技园,形成了一套由研发、中试到成果转化的良性循环体系。通过宏观政策引导,优化资源配置,以科研团队建设带动教学团队建设,以重大科技项目研究带动教学内容更新,以精密实验设备开放带动教学环境优化,建立了吸纳本科生参加科学研究工作的长效机制,将优质科研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为本科生科技创新活动、毕业论文(设计)等提供了优秀的指导队伍、先进的仪器设备和良好的创新环境。
四、构建多元化实践育人模式
根据农林院校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按照“基础+模块”的途径构建多元化实践育人模式。基础实践是核心,依托实验教学中心和校内教学实习基地,强化基本技能训练,重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扎实的基本技能。依托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等资源,培养学生相关技能,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创新能力。
1、基础+生产实践
依托教学实习基地,以项目实践为途径,在培养学生基本技能的基础上,紧密结合生产实际,使学生融入生产实践全过程。如农学专业开展“三田”实践,每名学生管理不少于30m2试验田,教师指导学生分小组管理相应田块,全面负责种、管、收过程,使学生系统掌握四大作物种植管理技术、资料整理、观察记载、数据分析方法以及植物学形态特征、栽培学特性等;水产养殖学专业学生在掌握水生动物生理、生化、遗传育种等实验技能基础上,在校内教学实习基地系统掌握人工繁殖、苗种生产、成鱼养殖、鱼病防治、捕捞生产等环节;风景园林专业学生参加南湖东路风光带、图书馆庭园等风景园林工程项目,从调研、勘查、规划设计、施工建设到养护管理等环节进行系统实践;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建立基于市场导向、以生命生长发育周期为主线,教学、生产与市场结合,从注重产中的技术环节向产前、产后延伸。从调研市场需求、消费习惯、上市时期等信息,到自主确定生产品种、生产时间、管理措施,独立完成整地、播种、育苗、病虫防治等完整生长周期技术实践,掌握农业生产周期各环节技术,使学生从品种选择到市场营销整个过程得到系统训练和提高。
2、基础+研发训练
依托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吸纳学生参加科研或技术开发项目,进行将基础实践技能培养与产品开发、中试和生产等综合能力培养相结合,充分发挥研究中心技术集成与创新功能,使学生获得工程研发体验,了解开发过程,促进学生专业技能向纵深化方向发展并与产业紧密结合,实现对专业知识综合贯通。如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每年到植物基因研究中心开展实习,参与教师的研究项目,进行油菜、水稻等作物转基因和新种质创新研究与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工作;动物医学专业学生在动物疫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参与动物疫苗、诊断试剂等开发及安全评价工作,从基础研究到项目开发,进行全程实践,锻炼了综合技能。
3、基础+创新研究
依托国家和省部重点实验室优质资源和浓郁学术氛围,激发学生求知欲,增强探索未知的兴趣。学生根据兴趣和发展需要,选择指导教师,由导师根据专业实践要求,制订综合性实践教学计划,包括科研训练、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环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入重点实验室,参与课题研究,将专业实践与教师科研相结合,自主设计,自主实施,自主管理,完成各实践教学环节,并进行一定的科技创新研究,提高自身科研素养和创新能力。如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吸引学生参与创新研究项目,学生在二年级就有20%到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四年级前参与的学生比例达100%。
五、创新实践教学管理机制
实验教学中心实行学校统筹,教务处、学院、实验教学中心三级管理。教务处负责实验教学中心总体规划、立项及绩效评估;学院主要负责落实建设规划,统筹协调中心人、财、物;中心实行主任负责制,建立实验教学资源统一调配机制;中心专职实验技术人员按实验分室设岗,全部实行竞聘上岗。
校内教学实习基地按照“服务教学,资源共享,自主管理,高效运行”原则,由学校统筹、学院自主管理,教务处根据教学需要核定教学用地面积,学院在服从基地整体规划布局、保证教学需要的基础上,促进了教研互动,产学结合,有效地保证教学质量和基地高效利用及可持续发展。
完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制订实践教学各环节质量标准,坚持开展优秀科技创新项目、毕业论文(设计)创新奖评审,实验教学中心绩效评估等。加强实验技术队伍建设,充实一批博士和硕士到实验技术岗位,组建一支“精干、高效、优质服务”实践技术队伍。设置实验系列正高职称,每年开展“十佳实验室先进工作者”评选。设立创新学分,将实践创新能力作为推免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的重要考核点之一,激励学生主动实践。迄今为止已有1人获第三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43项成果获国家级、省级“挑战杯”奖,90项成果获湖北省大学生优秀科研成果奖,54个项目先后获国家、省级电子设计、机械创新设计、数学建模等重要赛事奖励。
[责任编辑:余大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