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海阔故事汇-首页 >> 励志哲理美文集锦 >> 阅读文章
至理明言格言大全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国语·周语 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吕氏春秋·季冬纪 贵人而贱己,先人而后己。—礼记·坊记 不食嗟来之食。—礼记·檀弓下 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汉·司马迁史记 至诚则金石为开。—汉·刘歆西京杂记卷五 疾风知劲草。—南朝宋·范晔后汉书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三国蜀·诸葛亮诫子书 救寒莫如重裘,止谤莫如自修。—晋·陈寿 人谁不死?死国,忠义之大者。—晋·陈寿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三国·诸葛亮后 丹可磨而不可夺其色,兰可燔而不可灭其馨,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金可销而不可易其刚。—北齐·刘昼刘子 指坚贞的品格永不会改变. 宁可玉碎,不能瓦全。—唐·李百药北齐书 为善则预,为恶则去。—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 源洁则流清,形端则影直。—唐 士穷乃见节义。—唐·韩愈 不畏义死,不荣幸生。—唐·韩愈 名声之善恶存乎人。—唐·韩愈 嫉恶如仇雠,见善若饥渴。—唐·韩愈 激浊扬清,嫉恶好善。—唐·吴兢贞观政要·任贤 立身一败,万事瓦裂。—唐·柳宗元 火不侵玉。—唐·刘禹锡 烈士之所以异于恒人,以其仗节以配谊也。—唐·刘禹锡 修身絜行,言必由绳墨。—宋·王安石 君子出处不违道而无愧。—宋·欧阳修 宁以义死,不苟幸生,而视死如归。—宋·欧阳修 廉耻,士君子之大节。—宋·欧阳修 不知耻者,无所不为。—宋·欧阳修 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宋·欧阳修 善恶之殊,如火与水不能相容。—宋·欧阳修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宋·范仲淹 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宋·苏洵 人之为善,百善而不足;人之为不善,一不善而足。—宋·杨万里 凡人为善,不自誉而人誉之;为恶,不自毁而人毁之。—宋·苏轼 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宋·苏轼 涅于混浊而不缁。—宋·苏辙 不以私爱害公义。—宋·苏辙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宋·周敦 内无妄思,外无妄动。—宋·朱熹 位卑未敢忘忧国。—宋·陆游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明·顾宪成 钱财如粪土,仁义值千金。—明·冯梦龙 受人之托,忠人之事。—明·冯梦龙 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明·顾炎武 寸寸山河寸寸金。—清·黄遵宪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清·吴研 为善则流芳百世,为恶则遗臭万年。—清·程允 立志篇(23则)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后生可畏。—论语·子罕 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告子下 虎豹之驹未成文,而有食牛之气;鸿鹄之Kou羽翼未全,而有四海之心。—尸子卷下 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汉·司马迁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汉·司马迁 君子不恤年之将衰,而忧志之有倦。—汉·徐斡 有志者事竟成。—南朝宋·范晔 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南朝宋·范晔 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也。—晋·陈寿 志行万里者,不中道而辍足;图四海者,非怀细以害大。—晋·陈寿 登山不以艰险而止,则必臻乎峻岭矣。—晋·葛洪 天生我才必有用。—唐·李白 立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宋·苏轼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宋·苏轼 宜守不移之志,以成可大之功。—宋·苏轼 天马行空而步骤不凡。—元·刘廷振 做第一等人,干第一等事,说第一等话,抱第一等识。—明·吕坤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明·王守仁 英雄出少年。—清·吴敬梓 丈夫之志,能屈能伸。—清·程允 一息尚存,此志不容稍懈。—清·程允 好学篇(57则) 好问则裕,自用则小。—尚书·仲虺之诰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卫风·淇奥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闻一以知十。—论语·公冶长 温故而知新。—论语·为政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而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述而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养生主 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返于禽兽。—孟子·滕文公上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管子·权修 学不可以已。—荀子·劝学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吕氏春秋·孟夏纪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礼记·学记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礼记·学记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礼记·学记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礼记·学记 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礼记·学记 谓学无暇者,虽暇亦不能学。—淮南子·说山训 不学不成,不问不知。—汉·王充论衡·实知篇 胸中不学,犹手中无钱也。—汉·王充论衡·量知篇 人有知学,则有力矣。—汉·王充论衡·实知篇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汉·刘向说苑·建本 读书百遍而义自见。—晋·陈寿三国志·魏书·王肃传 人之学如渴而饮河海,大饮则大盈,小饮则小盈。—意林引物理论 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秋登其实。—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篇 学若牛毛,成如麟角。—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养生篇 积财千万,无过读书。—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篇 玉虽有美质,在于石间,不值良工琢磨,与瓦砾不别。—唐·吴兢贞观政要·政体唐太宗语 业精于勤,荒于嬉。—唐·韩愈进学解 未尝一日去书不观。—唐·韩愈唐故相权公墓碑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唐·韩愈师说 圣人无常师。—唐·韩愈师说 不耻相师。—唐·韩愈师说 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患足己不学,既学患不行。—唐·韩愈赠别元十八协律六首 强学力行。—唐·韩愈后十九日复上宰相书 学问勤中得。—宋·汪洙神童诗 君子之学也,其可一日而息乎。—宋·欧阳修杂说三首 人之才,成于专而毁于杂。—宋·王安石上皇帝万言书 学而不化,非学也。—宋·杨万里庸言 濯去旧见,以来新意。—宋·朱熹学规类编 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宋·朱熹性理精义 读书之法无他,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为有功耳。—宋·朱熹学规类编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 德不孤,必有邻。—论语·里仁 见义不为,无勇也。—论语·为政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论语·颜渊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 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孟子·滕文公下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孟子·梁惠王下 人不可以无耻。—孟子·尽心上 有德不可敌。—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从善如流。—左传·成公八年 私仇不及公。—左传·哀公五年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宋·朱熹观书有感 束书不观,游谈无根。—宋·苏轼李氏山房藏书记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宋·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人之为学,不可自小,又不可自大。—明·顾炎武日知录卷七 学问无大小,能者为尊。—清·李汝珍镜花缘引俗语 学古之道,犹食笋而去其箨也。—清·魏源默觚·治篇五 推陈出新,饶有别致。—清·戴延年秋灯丛话·忠勇祠联 学如弓弩,才如箭镞,识以领之,方能中鹄。—清·袁枚续诗品·尚识 戒骄篇(35则) 满招损,谦受益。—尚书·大禹谟 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尚书·伊训 改过不吝。—尚书·仲虺之诰 人道恶盈而好谦。—周易·谦 劳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周易·系辞上 见善则迁,有过则改。—周易·益 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老子七十二章 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宣公二年载士会语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述而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无伐善,无施劳。—论语·公冶长 每事问。—论语·八佾 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论语·子张 不迁怒,不贰过。—论语·雍也 过则勿惮改。—论语·学而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论语·卫灵公 人之患在好为人师。—孟子·离娄上 矜物之人,无大士焉。—管子·法法 迷者不问路,溺者不问遂,亡人好独。—荀子·大略 遂:可以涉水而过的路径 不知戒,后必有。—荀子·成相 一人聪明而不足以遍照海内。—淮南子·修务训 目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眦。—淮南子·说林训 不能则学,不知则问,虽知必让,然后为知。—汉·韩婴韩诗外传卷六 得志有喜,不可不戒。—汉·董仲舒春秋繁露·竹林 罔谈彼短,靡恃己长。—南朝梁·周兴嗣千字文 知过必改,得能莫忘。—南朝梁·周兴嗣千字文 日闻所未闻,日见所未见。—唐·吴兢贞观政要·尊敬师傅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唐·韩愈师说 日异其能,岁增其智。—唐·柳宗元祭吕敬叔文 知不足者好学,耻下问者自满。—宋·林逮省心录 日省吾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宋·朱熹论语·学而 人之洗濯其心以去恶,如沐浴其身以去垢。—宋·朱熹大学注语 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正。—明·王守仁教条示龙场诸生 爱戴高帽,自受圈套。—清·牛树梅天谷老人小儿语补 丈八的灯台,照见人家,照不见自己。—红楼梦第十九回 勤俭篇(25则) 惟日孜孜,无敢逸豫。—尚书·君陈 夙兴夜寐,洒扫庭内。—诗经·大雅·抑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论语·学而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论语·述而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雍也 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论语·阳货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里仁 士无事而食,不可也。—孟子·滕文公下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左传·宣公十二年引古箴言 宴安鸩毒,不可怀也。—左传·闵公元年载管促语 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左传·庄公二十四年引古语 食鱼无反。—晏子春秋·内篇杂上十九 劳苦之事则争先,饶乐之事则能让。—荀子·修身 奢者富不足,俭者贫有余;奢者心常贫,俭者心常富。—慎子外篇 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汉书·食货志引古语 不勤不俭,无以为人上也。—隋·王通文中子·关朗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唐·李商隐咏史 衣不求华,食不厌蔬。—宋·王安石长安县太君墓表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明·朱柏庐治家格言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明·朱柏庐治家格言 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明·冯梦龙警世通言·桂员外途穷忏悔 早起三朝当一工,常余一勺成千钟。—清·牛树梅天谷老人小儿语补 米千粒,酒一滴;蚕千头,绢一尺。—清·牛树梅天谷老人小儿语补 修练多从苦处来。—清·袁枚遣兴 木屑竹头,皆为有用之物;牛溲马渤,可备药物之资。—清·程允升幼学琼林·人事 言行篇(31则) 无稽之言勿听,弗询之谋勿庸。—尚书·大禹谟 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诗经·大序 巧言如簧,颜之厚矣。—诗经·小雅·巧言 道听而途说,德之弃矣。—论语·阳货 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 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论语·子路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宪问 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论语·卫灵公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老子六十三章 量力而动,其过鲜矣。—左传·僖公二十年 弈者举棋不定,不胜其耦。—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荀子·修身 流丸止于瓯臾,流言止于知者。—荀子·大略引古语 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之言,深于戈戟。—荀子·荣辱 君子无所不用其极。—礼记·大学 前车覆,后车戒。—大戴礼记·保傅引谚语 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 疑行无成,疑事无功。—商君书·更法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汉·司马迁史记·齐悼惠王世家引古语 恶言不出口,苟语不留耳。—邓析子·转辞篇 言过其实,不可大用。—晋·陈寿三国志·蜀书·马良传 良药苦口,惟疾者能甘之;忠言逆耳,惟达者能受之。—晋·陈寿三国志·吴书·孙奋传 君子以行言,小人以舌言。—孔子家语·颜回 忠言逆耳而利于行。—孔子家语·六行 行之以躬,不言而信。—宋·欧阳修连处士墓 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宋·苏洵远虑 临大事而不乱。—宋·苏轼策略第四 出于其口,成于其手。—宋·苏轼思治论 大言不惭,则无必为之志。—宋·朱熹论语·宪问注语 一切言动,都要安详;十差九错,只为慌张。—明·吕得胜小儿语 天下事当于大处着眼,小处下手。—清·曾国藩致吴竹如 惜时篇(18则)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 孔子在河边说:消逝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流去。引申指时光匆匆要珍惜。 今日不为,明日亡货。昔之日已往而不来矣。—管子·乘马 圣人不贵尺之璧而重寸之阴。—淮南子·原道训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古辞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晋·陈寿三国志·吴书·孙韶传注引会稽典录 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晋·陈寿三国志·魏书·王肃传注引魏略 尺璧非宝,寸阴可惜。—南朝梁·萧绎金楼子·立言上 大禹圣人,犹惜寸阴,至于凡俗,当惜分阴。—世说新语·政事注引晋阳秋 白日不与吾谋。—唐·韩愈复志赋 百年讵几时,君子不可闲。—唐·韩愈读皇甫是公安园池书其后 莫倚儿童轻岁月,丈人曾共尔同年。—唐·窦巩赠王氏小儿 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唐·孟郊劝学 古人倦夜长,尚秉烛游,况少年白昼而掷之乎!—太平广记卷十七裴谌 一寸光阴一寸金。—唐·王贞白白鹿洞二首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宋·岳飞满江红 光阴似箭催人老,日月如梭趱少年。—元·高明琵琶记·牛相教女 勿谓寸阴短,既过难再获。—清·朱经责己 志士惜年,贤人惜日,圣人惜时。—清·魏源默觚·学篇三 友谊篇(23则)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周易·系辞上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道,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论语·季氏 朋友,有害。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论语·颜渊 同类相从,同声相应。—庄子·渔父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山水 衣莫若新,人莫若故。—晏子春秋·内篇杂上五 善人不能戚,恶人不能疏者,危。—晏子春秋·内篇问上十五 居必择乡,游必就士。—荀子·劝学 君子交绝,不出恶声。—战国策·燕策 观其交游,则其贤、不肖可察也。—管子·权修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官 同舟渡海,中流遇风,救患若一,所忧同也。—邓析子·无厚篇 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孝经·谏诤章 交友投分,切磨箴规。—南朝梁·周兴嗣千字文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唐·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 志同而气合。—唐·韩愈徐泗豪三州节度掌书记厅石记 君子忌苟合,择交如求师。—唐·贾岛送沈秀才下第东归 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宋·欧阳修朋党论 大凡善恶之人,各以类聚。—宋·欧阳修准诏言事上书 人物之相好恶必以类。—宋·王安石石门亭记 要成好人,须寻好友。—明·吕得胜小儿语 惺惺惜惺惺,好汉识好汉。—水浒传第二回 其它(30则)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六十四章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老子六十六章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老子六十四章 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 小不忍,则乱大谋。—论语·卫灵公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 过犹不及。—论语·先进 欲速则不达。—论语·子路 三思而后行。—论语·公冶长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 不足之处。 不怨天,不尤人。—论语·宪问 三折肱知为良医。—左传·定公十三年载高疆语 祸福无门,唯人所召。—左传·襄公二十三年载闵子马语 皮之不存,毛将安附?—左传·僖公十四年载虢射语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 彼一时,此一时也。—孟子·公孙丑下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战国·屈原卜居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吕氏春秋·季春纪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记·李将军列传引谚语 河冰结合,非一日之寒;积土成山,非斯须之作。—汉·王充论衡·状留篇 不探虎穴,安得虎子。—三国志·吴书·吕蒙传 玉不琢,则南山之圆石。—意林引正部 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世说新语·排调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宋·朱熹中庸注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卖油郎独占花魁 当局者迷,旁观者醒。—明·吕坤续小儿语 不经一事,不长一智。—红楼梦第六十回 种瓜还得瓜,种豆还得豆。—水浒传第四十五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