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沉沦与抗争

作者:梁艳玲




  
  三、人物性格
  
  在上校父亲的轻视和暴虐下长大的约瑟芬和康丝坦莎,举止得体,知书达礼;但是懦弱无能、胆小怕事到“该给老鼠留点儿饼干,以免它饿极了咬坏衣服”、天真幼稚得商谈“应该把父亲的尸体放在家里,以免他怪罪”、心胸狭窄、敏感多疑、缺乏主见到为单纯的保姆绞尽脑汁。在家里得不到温情,又与外界隔绝,自身又缺乏足够的勇气与智慧去把握命运,尽管姐妹俩心灵深处强烈地渴望爱、性与激情,可还是深深地压抑在内心,直至变成两个凄凉的老处女。她们的性格是晦涩的—既不敢爱又不敢恨。
  相反,在粗鲁的马贩子及充满活力的马匹的嘶叫声中,梅布尔成长为勤劳、独立、自信、坦率、坚韧和无所畏惧的年轻女子。为了家庭,为了父亲兄弟,她耗损着自己的青春和生命于琐屑的家务之中。然而超脱于身边那些粗俗的人以外,她有着强烈的感情、自尊与骄傲,她心里珍藏着死去的母亲、反抗无情的父亲、鄙视无能的三兄弟、渴望真挚的爱情,敢于采取积极行动去追求爱与幸福。她的性格是鲜明的—敢爱敢恨。
  
  四、人物命运
  
  海德格尔从人的必死性这一残酷的事实中,发掘出一种积极地向死而生的人生态度:那就是人只有真正领会和懂得了死,才能真正领会和懂得生。畏死能使人反弹回来,获得生的动力,承担起自己的命运,开拓出自己生命的道路。这就是说,在对死亡这种人生极端状态的分析中,揭示出的正是人的自由,选择的自由或者说存在的自主性。海德格尔把这种由死亡返归生命,更积极主动的投身到现在的人生态度,称之为“本真的为死而在”。
  已故上校的女儿在父亲去世后,也曾有过重新生活的梦想,但是她们的懦弱无能、虚伪短视、缺乏独立的性格使她们畏首畏尾,不敢承担起自己的命运,梦想如昙花一现、稍纵即逝。可以想见这两个循规蹈矩的老处女即将在她们空大而阴郁的房间里度过她们空虚单调、寂寞凄凉的余生,成了繁华包裹下的两具行尸走肉,用生之虚假掩盖了自我的光华,虽生犹死。 独立、有自尊的马贩子的女儿在心理惯性、精神依托崩溃的情况下,毅然地选择了有尊严的死,可命运之神眷顾这位勇敢坚定的姑娘,安排一位年轻医生拯救了她,不但拯救了她的肉体,也通过两性关系唤起了她对生之渴望。可以想见,由死亡返归生命、有了精神依托的梅布尔会以她的坚韧、抗争更积极主动的投入生活,过上虽不富足但幸福愉快的新生活。
  然而,尽管“女儿”们有如此多的不同,我们还是不得不承认如下事实:凯瑟琳·曼斯菲尔德与D·H·劳伦斯从不同的角度共同诠释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女性的悲惨命运。女性作为社会弱势群体,只是男性的附庸,依赖男性维持自己的生命以及生活。她们没有尊严、没有地位、没有自由。所以无论已故上尉的女儿还是马贩子的女儿,她们都逃脱不了这一社会大环境赋予她们的共同宿命—囿于家庭、侍奉男人、奉献牺牲、操劳至死。生命轮回,女儿的命运又是如此……
  古往今来,人类社会得以向前发展曾牺牲了无数女性的幸福与自由。在工业和科技高度发展的21世纪,女性的尊严和地位得以全新的诠释,社会给女性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女性自身的道德、价值和精神取向在很大程度上也发生了嬗变。腐败的、不合时宜的东西必然要被新鲜、朝气蓬勃的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所取代。现代女性要学会远离空虚、颓废和堕落,避免在物欲横流的俗世中丧己、沉沦,不断提升精神境界,秉存葆真、抗争的座右铭,去追求尊严、独立和生命的丰盈。
  
  参考文献:
  [1] 张伯香.不甘沉沦的自我.虞建华主编,《英美文学研究论丛》第3辑,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2] 薛琳.劳伦斯短篇小说的文本特征. 虞建华主编,《英美文学研究论丛》第3辑,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3] 赵红英主编.英国文学简史学习指南.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4] 刘炳善.英国文学简史.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
  [5] 陆扬.精神分析文论.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
  [6]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中译本).北京:三联书店,1987.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