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以人为本”的小说阅读教学新思路

作者:张雪辉

的人性?又如《项链》中的玛蒂尔德,她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应该会有“一个有钱的体面人认识她、了解她、爱她、娶她”,过上“高雅和奢华的生活”,但命运却使她只得嫁给一个教育部的小书记。而当一次舞会似乎让她看到生活转机时,命运却又捉弄了她,使她花费了十年的艰辛去偿还一挂假的项链。这难道是玛蒂尔德应得的吗?其中有没有对命运无常的感慨?这是值得深思的问题。因此,个人禀赋与命运的反差越大,小说就越具有动人心魄的力量,也因而更能引发学生对复杂人性、纷繁社会的深层思考,避免出现人物分析的简单化倾向。
  其二,抓住主要人物和他人的关系来分析。各类文学作品都以表现人为艺术创造的目标,但却没有一种文体能像小说那样展示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构筑广阔多面的人生图卷。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和其他人物一样,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因为人物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而社会环境是由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成的。主要人物的行动和作为,乃至思想性格和命运,无不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制约。教学中如以主要人物与其他人物的关系为切入点,就能更有效地透视小说所关注的人生问题和社会实际。如讲授鲁迅的《祝福》,以祥林嫂这个主要人物为中轴,来把握她与周围人物的特定关系,可以看到,鲁四老爷厌弃她,鲁镇的人们将她作为无聊生活的调剂品,同为帮佣的柳妈也拿她曾经的痛苦寻开心,即便对祥林嫂表示同情的“我”,也只是她的悲剧的旁观者作为一个丧夫失子的寡妇,她最终成为“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的看得厌倦了的玩物”,最终“被无常打扫得干干净净”。在这里,谁该为祥林嫂的死负责?这是一个“吃人”的社会,被吃者的苦难和吃人者的劣迹,交织成了一幅社会生活的画卷;在这个找不到凶手的惨剧里,主人公个人的悲剧就成为了特定时代的全体中国人的悲剧。
  
  3、以学生为本一
  接受美学认为,文学活动是作家、作品、读者三个环节的动态过程。作品的价值与地位是作家的创作意识与读者的接受意识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小说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同时以读者的角色参与鉴赏。这其中,教师又担当着教育者的角色。、这就决定了教师在自我鉴赏的同时,不仅要以作家的创作意识和作品的内容形式为重,还要以学生的接受意识为重。两者并不矛盾,因为,我们对任何文本的阅读理解都具有二重性,即既有通过文本含义对作者原意的追索,也有借助文本含义对意义的构建。在小说教学的解读过程中,要避免那种使阅读简单化,从心理上制约学生的思维和个体感受的方式,而应当既重文本,又超文本,使学生在文学解读中不仅认识世界,也找到自我的存在,从中既获得情感的满足,又获得理性和智性的满足一从这个意义上说,以学生为本的小说教学,就是珍视学生个体的感受、体验,帮助他们解构作品,进而达到重构自我认识的新境界的过程。
  首先,教师应当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宽松的教学氛围。关键在于教师与学生的思维共振,小说阅读教学应当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的对话和交往,必须建立在平等、尊重,宽容的基础上,教师应该尽量减少预设的主张和看法。因此,语文教师必须转变传统教育中“惟师是从”的师生观,主动消解教师的权威,使教师不再是话语和知识的霸权者,不再努力去同化学生的思想,而是鼓励学生进行个体的独立判断与选择,培养学生不盲从权威,不迷信书本,敢于创新。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引导学生敢持异见,不拘囿于固有定势,为发展学生思维的独特性与丰富性创设良好的教育氛围。
  其次,使学生的主体解读能力得到充分的释放。小说阅读教学中,学生作为解读主体之一,对解读对象即文本意蕴的把握,其最终的意义存在于他们得以充分释放的主体心灵及其感悟之中、阁为,对于缺乏解读能力的学生来说,即使是负载着深沉思想和美好情感的作品也难以实现其意义、价值、作家以客观世界为材料,创造了小说,具备解读能力的学生则以小说为对象,在教师的引导下,赋予作品以丰富的情感意蕴,达到对小说的“二度创造”。这一过程就是主体解读能力释放的体现。因此,对于读者而言,小说的意蕴常常具有多元性,即具有多层次、多角度的意义解读的可能性。教学中提倡注重从不同观点、角度来思考问题,注重求得拥有多重逻辑的见解。除了要保证学生能够在开放的氛围中展开思考之外,还要鼓励学生善于重组各类信息,建构认知。
  语文“新课标”指出:“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见解”。教师可以试一试“大脑风暴法”,对同一问题,鼓励学生从不同方向、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寻找尽可能多的答案,这样,一种想法可能启迪另一种想法,同时,有些初看起来似乎荒谬而又真正体现创造性的想法不致被扼杀。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打破思维定势,产生新的见解或命题。例如对《祝福》中的祥林嫂,一贯队为她是受压迫的弱者形象,有学生却提出,祥林嫂在饱受生活打击和周围人们冷眼的情况下,再三地主动地求生存:出走、捐门槛、怀疑灵魂的有无,有超强的忍耐力和生命力,只不过社会没有给她生存下去的机会。学生不仅从反方向提出了问题的另一面,也更好地挖掘了小说的内涵。需要强调的是,在小说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解读,是要使他们通过深入周密的思考,把握文本,做到合理辨析,进而重构文本,而不是对存在的观点和判断无端指责,妄加评说,教学中还必须指导学生学会比较贯通与整体辨识,以确保解读结果的合理性。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