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7期

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中心建设探析

作者:李正伟




  3.仿真企业流程。企业之间竞争的关键在于业务流程,ERP实验中心也是如此。在仿真企业环境中,以企业业务流程为主线,将各个业务部门、各个职能岗位有机地连接在一起,将系统性的经济业务理论与实践全面结合,可使每个实验者深刻地体会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体会自己在流程中所处的位置和应完成的工作,体会到企业的运作模式。
  社会服务为了实现教育的市场化运作,充分开发和利用ERP综合实验中心的资源,应着力加强综合实验中心社会服务功能的开发,使实验中心尽快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在ERP系统的运行过程中,企业需要大量的应用人员熟练地操作ERP系统,对各项业务进行有效管理,从而达到优化资源,提升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的目的。为适应企业的这一需求,培养ERP系统专业应用人才,推进企业管理信息化的普及与发展,高职院校可以利用ERP实验中心,举办各种针对不同岗位的短期培训,为社会上的实际工作者提升自身能力提供一条有效的途径,同时,可与多方联合,利用实验中心开展面向社会、面向企业的科研活动,承接企业解决方案研究,充分发挥实验中心的资源优势,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为综合实验中心的良性运转提供条件,这也是教育社会服务功能开发的有益尝试。
  
  校企合作——综合实验中心的共建模式
  
  ERP实验中心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人力、物力尤其是大量资金的投入。突破传统的投资模式,多方寻求投资主体,探索校企共建模式,成为很多高职院校之首选方案。
  根据市场经济原理,ERP实验中心投资建设应本着“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调动一切力量,包括教育界、ERP供应商、企业等各个方面。投资主体的出发点尽管存在差异,但却有着共同的愿景,在“精诚合作,互惠双赢”的前提下,一定能够吸引众多的投资者,尤其是ERP供应商和一部分企业,使多方优势互补,取长补短,共达倍增效应。
  首先是双方投入。由高职院校投资实验中心场地、硬件设施、系统软件等,并负责ERP实验中心的运营和管理;由ERP软件供应商投资U8-ERP院校专版、实验资料、企业案例等,并负责软件安装、实验中心实施、每年的升级维护等工作。
  其次是双方收益。高职院校一方可向ERP软件供应商支付一定的实施费用以及每年的升级维护费,并免费提供一定的机时,同时拥有对ERP实验中心的完全的管理权与经营权,企业则可以依靠市场化运作模式、生产管理方式与广泛的客户基础,在实验环境的建立、复合型师资队伍的培养、实验中心的市场化运作、案例教学等方面为高职院校教学提供切实的支持。企业一方可以充分利用高校的智源库,在“企业高级主管研修班”、“ERP高级人才培训班”、各类社会培训等多个层面与高职院校开展更为深入的合作,甚至可以直接培养企业所需的应用人才。
  总之,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综合实验中心的建设不是单纯的技术工程,而是教学改革的创新工程,涉及教学、科研多个层面、多个学科,需要由一个强有力的领导班子组织、协调、推动各项工作的开展。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建设项目,ERP综合实验中心的建设与完善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全面规划、分步实施,充分挖掘综合实验中心的功能,更需要致力于实际教学的广大教师孜孜努力,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培养新世纪的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瞿彭志.经济管理类院校专业实验室建设的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23(4):76-83.
  [2]徐庆高.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方法改革的探索与研究[J].经济师,2004,(2):111-114.
  [3]张莉莉.关于ERP课程教学与实践的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53(9):20-22.
  [4]孙小权,邹丽英.实验室开放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24(4):107-109.
  作者简介:
  李正伟(1979—),男,江苏无锡人,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人力资源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