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9期
培养“订单生”出现的问题及相应对策
作者:刘双永
关键词:订单招生;双向对接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一直处于生员爆满的状态,原因有以下几个:(1)学生毕业后不用担心分配问题,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够进入国有企业,并且成为正式职工;(2)大学招生数量相对较少,农村中的初、高中毕业生要想脱离农村,报考职业学校是为数不多的几种途径之一;(3)当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工厂效益较好,工人工资较高,因而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同。进入90年代后期以来,由于市场改革引发优胜劣汰,有些工厂产品质量不过硬导致订单减少,甚至根本销售不出去,工人需求量大幅度减少,直接导致了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分配困难,进而引发职业技术学校招生困难,有些学校甚至面临倒闭。在这种情况下,学校为了生存、为了找到学生,必须首先解决学生就业问题,于是,订单招生模式便应运而生。
以唐山市化工技校为例:90年代中后期以来,该学校已经为唐山市培养了上千名“订单生”,其中包括为唐山恒通薄板钢铁有限公司培养了大约300名学生;为太阳石药业有限公司、参花药业有限公司培养了100名左右“订单生”;为唐山三友化工有限公司培养约300名学生;为唐山宝业焦化厂培养120名学生。在进行订单培养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些问题,同时也采取了一些相应的措施。总结如下,供大家参考。
出现的问题
首先,学生虽然是根据企业订单培养的,是为满足企业需求培养的,但是企业并不一定能够满足这些人员长期的需求,学生可能因为某些原因需要另谋职业。如果培养过程中仅仅满足于该企业目前的需求,没有为学生长远考虑,培养出来的学生毫无特点,没有广阔的发展空间,那么,学生就会成为没有思想、没有活力的“工业制成品”,他们没有任何可塑性,离开了工厂就不能生存。
其次,采用订单模式培养的学生进入企业之后,经常发现自己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在企业基本用不上。虽然这些学生是为该企业量身定做的,但是他们却对企业感到很陌生,对企业究竟使用什么样的流程进行生产、企业的生产设备有什么特点、生产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岗位有什么具体要求等等,一点也不了解。其原因就在于学校课程设置不合理,没有针对性,缺乏特色,不能和企业紧密衔接。
再次,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岗位适应能力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在实际工作中,企业发现这些学生好像并不是为他们“专门培养”的,还需要进行很长时间的岗位培训才能真正上岗工作。也就是说,“订单生”在毕业之后、参加工作之前只能算是“半成品”,其主要原因在于:学校没有重视学生工作后岗位的需要,因而没有进行专门的培养。另一方面,学校在设置课程时,盲目追求知识的连贯性和完整性,这样做表面上看起来很完美,事实上却忽视了职业教育的实践和应用的重要性。职业教育不应该只重视卷面成绩,更应该重视动手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的提高、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能力的融合。
采取的相应对策
在订单培养模式中,要注意短期发展与长期发展相结合的原则职业学校既要为用人单位培养特定的人才,更要注重把握社会发展趋势、行业发展动态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变化,及时总结经验,根据社会的需求逐步建立起面向社会、面向整个市场的广义的“订单培养”。所以,在课程设置和实施教学时,应瞄准整个行业、整个领域或整个地区来思考问题,为学生创造更为广阔的就业空间,同时,还要注意提高学生自身的思想文化道德素质,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这样,既可以使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增强就业能力,为将来的发展打下较好的基础,又可以增强学校抵御风险和长期发展的能力。
完善多种对接体系职业学校在实施“订单培养”的过程中,应努力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双向对接”:
1.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对接。实践教学需要理论的支持,理论知识在实践教学中又能够得到体现和强化。这就要求职业学校在设计和实施教学时要有很强的针对性,在设立课程时要与企业进行交流、聘请企业中的专业技术人员提出有企业特色的专业课设置方案,必要时可以邀请企业专业技术人员亲自到学校授课。这样,就能够很好地防止课程设立的单一化、呆板化、目标模糊化。以为参花药业有限公司订单输送学生为例。参花药业是一家中成药制剂生产厂家,要求工人具备一定的中药知识,所以,在设计课程时,我们有针对性地设立了《中药制剂学》、《中药化学》、《中药鉴定学》等课程,并且加大课时量。另外,该厂的生产流程主要是用萃取法提取中药中的有效成分,所以,在教授《化工基础》专业基础课时加大了对萃取流程、设备的讲解力度,并注意到相关细节问题。结果,学生在随后的实践教学中有了很强的理论基础,进入企业之后对企业的相关设备、流程相当熟悉,效果很好。
2.实训教学与专业岗位对接。专业岗位需要的理论技能、实践技能在实训教学中必须训练到位。有条件的职业技术学校可以在学校内设立小型工厂和有针对性的岗位,让学生先在校内进行实践生产,达到一定水平之后再毕业。唐山市机械技工学校的做法值得推广:该校主要专业为电、钳、焊专业,校内有专门供学生实践的实习工厂,内部设置与一般的企业几乎完全相同。学生在学校里不仅学习到了专业岗位所需要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而且能够生产出质量较高的产品,为学校创造了一定的收益。这种实训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操作技能水平相当高,走上工作岗位之后可以立刻顶岗工作,很受企业欢迎。因此,从职业技术学校发展趋势上看,要想使学校发展、壮大,建立专门的教学生产实习基地是必需的。
3.素质培养与企业用人环境对接。采用订单模式招收的学生毕业后将进入企业成为工人。如果工人不能与企业的环境融为一体,那么,工人就不会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为企业服务,不可能爱厂如家。环境包括工作的硬件环境以及企业的人文环境,为了学生毕业后能够尽快地融入企业,必须在学校时就把企业的历史、文化、思想、管理制度、岗位要求和职业技能等纳入教育教学内容,使学生把对企业的不适应期转移到学校中来,在学校中进行消化、适应。
4.学生角色与工人角色对接。采用创设企业的文化环境、模拟企业的车间管理、加强学生到企业的见习和实习等措施,让学生提前进入角色。在实习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工人意识:首先,从衣着上一定要注重安全性,避免不安全因素的产生;其次,在工作中必须改变学生散漫的习惯,加强纪律意识的培养,使他们养成严格遵守规章制度、坚决服从命令的优良意识。
应用“双融”培养模式“订单招生”培养模式要与“非订单招生”培养模式相互融合、知识与技能也要相互融合。一方面,必须使订单模式招收的学生掌握具有该企业特色的文化知识、岗位技能;另一方面,还要让他们掌握一些该领域文化知识,最大限度地提高人才培养的水平和质量。由于“订单招生培养”的专业和人数的不断增长,校内设施不可能完全满足需求,学生也很难一次就完全掌握实践技能、理论知识,因此,在培养学生时应采用多种方式。例如“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的模式、“校内学习与校外实习交替进行”的工读学校模式,这两种方式都可以使学生反复发现自己知识、技能的不足,并且不断加以弥补,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提高操作技能。也可以采用“一年校内学习,两年校外实习和学习”的半工半读模式,“准就业式实习训练”的顶岗实习模式等。这些模式都能最大限度地实现“双融”。只有在对“订单生”培养的过程中做到以上几点,才能使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达到市场的要求、满足企业的需要,增加企业对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这样,学生才永远不会失业,这样的职业技术学校也才能越办越好。
作者简介:
刘双永(1975—),河北乐亭人,河北省唐山市化工技校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