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国外农民培训的三种模式及其对我国农民培训的启示
作者:马 超 张义兵
美国的农业教育有140多年历史。其农业教育的核心体现于其完善的农业科教体系。联邦及州、县政府拨款资助各州、县建立推广服务体系,推广工作由农业部和农学院共同领导,农学院具体负责。美国已经形成了农业教育、研究与推广三位一体、统一管理的格局。农学院统管全州的农业教育、农业科研与农技推广工作。州试验站也由农学院管理,并且在全州各地设立分站或分场,结合当地的生产课题进行研究。农学院的教师有1/3~1/2参加试验站的研究工作,试验站的专业研究人员中约60%兼有农学院的教学任务。此外,全国还创办了俱乐部,帮助农村青年学习各种专业技术,提高他们的经营管理能力。美国各级政府对农业科研与推广等方面的财政支出不断增加,建立了大量的农业科研机构,并配备了相当数量的高素质农业科技人员。
北美模式除了具备东亚模式与西欧模式共同的优点之外,还具有自身的特点:首先,农民培训有较长的历史,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培训体系,积累了丰富的农民培训的经验。其次,农业知识课程化,在全国广大高中开设农业职业教育课,为未来的农民提供学习的机会,使他们有一个良好的基础。再次,农民培训信息化,先进的信息化体系推动了农民培训的发展。现在美国的一些农民培训都是通过网络远程培训的方式进行的,这样农民可以较大限度地自己掌控培训时间,更加符合农民的个人要求。同时,还较好地结合了当地的规模化与规模经营的特点,设置了相应的技术、经营管理等培训内容。

图3北美模式
北美模式的不足之处在于:首先,资本主义的经济体制决定了美国农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导致农产品大量积压,有报道称,好的收成却成了让美国农民头疼的事情。农产品积压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培训组织者与受训者的积极性。其次,由于美国农业的机械化与信息化水平很高,有些培训内容需要农民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如何在培训中处理好农民水平“零起点”与能力差异的问题,值得进一步考虑。此外,由于技术发展带来的培训内容的变化,使得培训不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需要不断学习的过程,要求有完善的再教育培训体系。再次,同为发达国家的英国、法国、德国的农业培训十分重视奖励与考核措施的运用,这也是北美模式应该加强的。
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多元化培训模式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但是与同处于东亚的韩国和日本不同,我国有丰富的土地资源,而且有大量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与西欧模式不同,我国的农业生产不是以家庭农场为主要经营单位,而是以个体与集体相结合的形式进行生产。与北美模式不同,我国农业的机械化与信息化水平还不是很高。这些差异决定了我国的农业生产应该借鉴,而不是全盘套用国外的模式,我国的农业培训模式需要具有中国特色。
我国在农民培训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成就:首先,我国政府非常重视农民培训,一方面在财力上大力支持,另一方面投资开办了一些农民培训班,使更多的农民从中获益。其次,我国已经看到信息化在农民培训中的重要作用,并实施了相应的工程,提高农民培训的质量,例如,开展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资源建设与成人教育项目、建设中国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网站等等。此外,我国农民占人口的大多数,大部分农民认为通过培训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进而达到小康水平,农民接受培训的热情和对培训的信任,对于农民培训的开展具有积极作用。
我国的农民培训也还有很多不足之处:首先,农民培训的法制化程度不高,一些农民培训班的组织比较随意,农民培训没有纳入国家的法律体系,因此很难保证农民培训的质量。其次,虽然我国在一些地方开设了农业大学,但是学习者大多是缺乏农业生产经验的学生,而且在学习期间得到的实践机会也很有限,农民到这些学校进行学习的机会少之又少。再次,我国农民的整体文化水平不高,接受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较弱,个别地区农民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农民教育师资不足,基础建设不能满足农民教育教学的现实需求,这些因素也会影响农民培训的开展。最后,我国已有的一些农民培训的教学手段与方法单一,形式不够灵活,需要加以改进。
基于以上成绩与不足,我国的农民培训模式应采取以下改进措施:(1)健全农民培训的法制体系,使农民培训有法可依,保证农民培训的质量。(2)积极筹集农民培训的资金。除政府拨款以外,各地区应根据自己的特点,多方筹资,主动发展本地区的农民培训事业。(3)应借鉴东亚模式,国家与教育部门通力合作,建立完备的教育体系(基础教育、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相结合),结合农民的需要、农民的自身特点与当地的特点,分层次、多样化地开展培训,使农民得到更多的学习机会。(4)农民培训应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灵活的教学形式,教学内容应考虑农民的特点,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使农民获得实用且系统的知识。此外,还要尽量缩短农民培训的时间。(5)借鉴西欧模式,建立完善的奖励制度,以调动组织者组织培训活动及农民接受培训的积极性。(6)建立完善的考核制度,保证农民培训的质量。(7)借鉴北美模式,使农业教育、农业科研与农技推广相结合,形成以先进科技为支撑的现代化农业。
农民培训模式的创建是一个不断实践——反思——再实践的过程,需要接受实践的检验才能不断完善。虽然农民培训模式在实施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但是随着各种理论与实践的不断丰富与发展,我国的农民培训模式会日益成熟,其作用与贡献也会日益显现出来。
注释:
①杨正洲,等.国外农民培训模式及特点[J].世界农业,2006,(5):51,52.
②高翠岭,王德海.韩国农民培训的经验及启示[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
参考文献:
[1]赵正洲,等.谈我国农民培训的内涵、结构及特点[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2):29-31.
[2]丁国杰,朱允荣.欧盟三国农民教育培训的经验及其借鉴[J].世界农业,2004,(8).
作者简介:
马超(1983—),男,山东淄博人,南京师范大学2006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教育技术。(本栏责任编辑:王恒)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