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浅析影响高职学生就业的主要因素

作者:杨 哲




  公布就业率的负面影响公布高校就业率本来是件好事,但有些高校为应付年度考核,互相攀比,上报虚假就业率。大多数毕业生在毕业半年后才能真正确定就业去向,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应加强对就业率的复查核实。
  毕业生双选规定的不利国家规定“毕业生就业必须在学校里完成”。教育部规定每年11月20日为招聘活动开始时间,但用人单位为占据人才竞争优势、招聘到满意的毕业生,提前至9月份就入校招聘。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和现行的就业制度,高校考虑到毕业生就业机会,不得不尽早安排接待。此事严重影响正常教学安排和学生培养质量,学生实际上只完成了两个学年的学习任务,其后的学业无法保证,实践教学缩水。长此下去,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办学历史较短,大都是由当地几所重点中专合并组建而成。自身建设急需大量资金,没有人力、财力投入到就业服务体系建设。致使部分院校就业服务机构不健全,软硬件配置不完善,就业信息网络没组建,未对学生全面开展职业指导等。
  高职学生就业,素质修养是基础,智能条件是本钱,学校声望是靠山。学校只有改进人才培养模式,面向社会市场,满足城乡居民对职业教育的多样化需求,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灵活多样、多元办学,着力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才能为学生就业、创业和成才创造条件。
  
  对策与建议
  
  首先,应加强各高职院校领导对学生就业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纠正“招生是学校的事,就业是学生的事”等错误观念,把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到院校改革发展规划,落实人、财、物的投入。同时,应本着“方便操作、切合实际、广泛适用”的研究原则,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和就业指导服务工作的运作规律,针对就业政策和社会发展的影响、职业理想和职业能力的形成、知识与技能的合理构成、自我认知调节、求职技巧、心理素质与适应能力的培养等方面,围绕就业的准备过程、择业过程和初次就业的适应过程,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
  其次,应通过加强就业指导机构建设,全方位实施就业指导,有效促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速解决高职学生就业难题。
  再次,应将探索、设计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模式”拿到有关院校去应用、验证和完善,使之符合我国国情和高职教育特色,在应用中发挥最大功效。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中国高教研究杂志社. 高职高专教育启思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戴国强.大众化背景下的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困难意识陷阱[J].中国教育导刊,2005,(18):15-17.
  作者简介:
  杨哲(1980—),硕士,湖北省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助理讲师、职业指导师,研究方向为大学招生与就业指导、素质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
  
  本文在写作过程中,承蒙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陈廷柱副教授和襄樊市教育局任继文副局长指导和支持,特致谢意。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