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9期

后现代语境下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观

作者:邢彦明




  校企合作是高职课程开发的基点高等职业院校要进行课程开发,就需要积极与行业、企业进行密切合作,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在此基础之上,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可使高职课程开发更具个性特色。校本课程亦称“学校本位课程”或“学校自编课程”,是由学生所在学校的教师、学校根据国家制定的教育目的,在分析本校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基础上,针对本校、本年级或本班级特定的学生群体,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其意义在于克服国家课程的诸多弊端,如国家课程与地方教育需求之间的脱节,与学校办学条件之间的脱节,与学校教师之间的脱节以及与学科发展之间的脱节;另一方面,在于体现校本课程的优势,更具地方特色,更加符合独特的地方环境和教育需求,更能体现学校的办学特点,也有利于鼓励和吸收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人士参与。此外,校本课程是一个持续的、动态的、逐步完善的过程,能够根据情况变化及时进行修订,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因此,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理念,在对学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系统评估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当地和学校的课程资源,通过自行研讨、设计或与专业研究人员或其他力量合作等方式编制出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可以更好地利用行业、企业资源,更能体现高职课程的上述特点。
  提高学生职业能力是高职课程改革的目标21世纪是一个信息化时代,教育工作的中心,不再是教给学习者固有的知识,而是转向塑造学习者新型的自由人格,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使学习者学会如何学习,学会如何劳作,学会如何与他人共同生活以及学会如何生存。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在此意义上,有高职教育者指出,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已经基本形成,而理论教学体系尚待深入探讨的观点,亦不无道理。
  教学方法改革是高职课程改革的连接点课程建设与改革的深入,需要教学内容改革和教学方法改革的相互协调、同步发展。现行教学改革的中心课题,已经从教师的片面传递为中心的教学,转型为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学习”被视为构建客观世界之意义的“认知性实践”、构建伙伴关系的“社会性实践”、探索自身模式的“伦理性实践”三种状态相互连动、密切交融的活动。职业领域内的知识和一般的专业基础知识性质上存在差异,高职课程的职业性特色在教学过程中就表现为互动与资助构建,在教师身上就表现为着重教师的“实践性知识”,这种“实践性知识”较之研究者的“理论性知识”缺乏严密性与普适性,却具有异常的丰富生动、充满弹性的特点,或以“案例知识”予以传承、积累,包含了无意识地运用的“默会知识”的发挥,以及个性经验与反思,“实践性知识”所固有的性质,为教师个性化、主体性教学方法的开展具有启示意义。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运用问题教学法、模块教学法、程序教学法、模拟教学法、交往教学等教学方法,融“教、学、做”为一体,与以突出工作过程为特色的高职课程设计理念是相符合的。
  
  参考文献:
  [1](英)霍尔姆斯B,麦克莱恩M.比较课程论[M].张文军,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陈玉琨,等.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3-7.
  [4](美)小威廉姆 E.多尔.后现代课程观[M].王红宇,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5](日)佐藤学.课程与教师[M].钟启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6.
  [6]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7]顾明远,孟繁华.国际教育新理念[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162.
  [8]王斌华.校本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
  邢彦明(1972—),男,河南舞钢人,教育学硕士,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原北京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学。
  (本栏责任编辑:李亚平)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