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0期

杨卫玉:中华职教社的栋梁

作者:安 宇 沈荣国




  
  结语
  
  杨卫玉服务于职教社几十年,为职教社的发展壮大做出了巨大贡献,在职教社的历史乃至民国职业教育事业中都占有重要地位。
  首先,他是职教社危难中的主持。笔者以为杨卫玉对职教社最显著的贡献,是他多次在职教社危难之时,主持社务,最终带领职教社走出困境。1927年,由于蒋介石等人的迫害,办事部主任黄炎培北上出走,6月16日,职教社全体社员也被迫离开社所,{15}中华职教社进入生死存亡的危难境地。杨卫玉作为办事部副主任主持组织执行委员会,与顾荫亭、杨贤江二人共同在危难中维持职教社。1937年,抗战爆发,“职业教育似乎失去了发展的基础,维持目前的职业教育已极困难”,{16}以黄炎培为代表的职教社同仁又逐渐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直接抗日救亡活动中去,而杨卫玉先后在桂林、重庆、成都“苦心支撑,惨淡经营”,主持职教社的日常事务。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在黎明前最黑暗的日子里,正如尚丁后来所回忆,是“卫老临危不惧也不乱,他领导我们战斗到最后一刻”,{17}亲手把职教社带进新中国。
  其次,他是中华职教社留学生的典型代表。留学生出身的职业教育家是职教社的一支极其重要的生力军,对职教社的建立、发展、壮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1917年,职教社成立之时,在44名发起人和赞成人中分别有26名是留学生出身的人士,{18}而后,廖世承、钟道赞、刘湛恩、何清儒、杨卫玉、贾季英、王志莘等留学生出身的各界人士不断涌进职教社,形成一个人数众多的职教社留学生群体。留日出身的杨卫玉自1921年加盟中华职教社后,在职教社社内经过长期历练,最终成长为唯一的留学生出身的职教社领袖,成为职教社留学生的典型代表。
  再次,他是民国职业教育的骨干。杨卫玉自1921年加入职教社后,一直依托职教社,致力于职业教育事业,对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1934邵祖恭出版《反职业教育》,反对“以谋生或救时为目的,见于课程的、行于学校的、狭义的职业教育”,{19}公开否定职业教育存在的合理性。对此,杨卫玉愤然而起,著文《职业教育价值之新估计》指出:职业教育固然不是“任何问题可以解决的”,但它“可以解决现时社会问题的一种”、“至少是一种对症发药的良方”,同时,又指出“职业教育绝非个人功利主义之教育,更非蔑视文化之教育”。{20}以理性的态度维护了职业教育的阵地和尊严。抗战爆发后,在国人纷纷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抗日救亡大业中去时,杨卫玉依托职教社,坚守职业教育阵地,使得战争期间的职业教育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和发展。总之,传统教读家庭出身的杨卫玉基于特定的历史机缘,于清朝末年东渡日本留学,进而选择职业教育为其一生的事业。自1921年参加职教社后,与职教社创始者黄炎培“邛驱相依共生死”,{21}逐渐成长为职教社的领袖和栋梁。
  
  注释:
  ①朱有瓛.中国近代教育史料汇编·教育行政机构及教育团体[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
  ②③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区县志·嘉定县志[EB/OL].http://www.shtong.gov.cn/node2/node4/node2250/node4424/node13533/node14545/node18309/userobject1ai40378.html.
  ④⑥{13}{17}{21}中华职业教育社.杨卫玉先生诞生一百周年纪念刊[Z].1988,(内部刊物)
  {5}梁忠义,李守富.职业教育[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
  {7}申报[N].1925-05-25.
  {8}申报[N].1927-04-10.
  {9}黄嘉树.中华职业教育社史稿[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⑩{12}{16}中华职业教育社.社史资料选辑·第三辑[Z].1981.
  {11}记者访问记[N].联合晚报,1946.
  {14}林晓.职业教育前驱杨卫玉先生印象[J].教育与职业,1986,(5).
  {15}申报[N].1927-06-17.
  {18}高叔平.蔡元培全集·第三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4.
  {19}邵祖恭.反职业教育[M].南京:京华印书馆,1934.
  {20}杨卫玉.职业教育价值之新估计[J].教育与职业,1935,(2).
  作者简介:
  安宇(1956—),男,江苏丰县人,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教授,研究方向为近代留学生研究、职业教育。
  沈荣国(1982—),男,山东临清人,徐州师范大学留学生研究中心2005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留学生与近代中外文化交流、近代职业教育。
  (本栏责任编辑:李亚平)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