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0期

校企合作背景下“半工半读”的内涵、实施与评价

作者:杨斌雨




  
  对校企合作背景下“半工半读”的评价
  
  (一)积极效果
  联系实际,学有成效对于职业教育来说,教学设施、设备、实习基地和师资队伍的建设是保证人才培养的重要条件,但大多数学校很难保证上述项目同步建设,因此,教学质量不高。加上企业生产工艺改进、生产设备更新,学校没有足够的财力保证教学跟上企业发展的步伐。校企合作、“半工半读”,可以将课堂教学与企业生产实际相结合。
  优势互补,实现双赢通过校企合作,把企业的技术、设备、管理制度、企业文化等成功嫁接到学校的教育体系中来,定向培养符合企业需要的人才。校企合作定向培养对于企业来说,缩短了员工和企业的磨合期,减轻了企业培训压力和成本,可以为企业储备优秀的可用之才,提高职工队伍素质,提升企业竞争力,有利于企业发展。对于学校来说,能够更好地了解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及其发展趋势,不断促进学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使培养的人才适应企业、行业、社会的需要。在开展定向培养过程中,我校针对神龙公司的未来发展规划,提前与企业一起定向培养生产一线的技术工人,既缩短了企业培养一线工人的周期,又降低了企业成本,不仅为企业提供了大量的实用型人才,也让学校准确了解到企业人才需求信息,更重要的是锻炼了一大批骨干教师,此外也为学生就业打开了“绿色通道”,带动学校持续健康发展。由此可见,校企合作共同打造人才培养的平台是顺应时代发展的产物,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重要途径。
  培养人才,弥补缺口中国汽车产业在短时期内的迅猛发展,使得从业人员素质远远滞后于汽车发展的速度,导致大量未经严格培训的人员进入到此行业中。目前,企业中高级技能人才比例偏低,年龄偏大;工人文化程度偏低;生产一线许多关键岗位接受过系统专业知识学习的人员比例极低;从业人员总体素质偏低,导致劳动生产率低、服务质量差、事故发生率高。校企合作培养人才,可以部分满足企业生产一线对骨干技术工人的需求。
  (二)有待改进之处
  存在的问题校企合作、“半工半读”是根据企业需求量体裁衣,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但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学校和企业花费了大量的财力和精力来培养专业对口的应用型人才,但如何保证定向培养的学生能够尽快实现角色转换,适应企业管理制度,成长为合格的优秀员工,在企业中发挥作用,为企业创造价值,成为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角色转换的影响因素企业为了长远发展,引进先进的企业管理体系和执行严格的管理制度,从安全意识、现场意识、质量意识、经济意识要求每一个员工,学校与企业管理制度的差异,使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难以适应,始终以学生的身份处理事情,并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结合实践经验提出的建议从招生伊始就对学生讲明企业现状、发展空间及工资待遇,做到让企业和学生双向选择。其次,在培养过程中,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让学生对自身有一个长远的规划,摆正自己的位置。在学生到企业实习后,参与管理的教师要全程监控,并且及时与学生进行思想沟通,和企业共同关心学生的工作生活环境,积极构筑和谐劳动关系,增强学生对企业的忠诚度、归属感和荣誉感,尽快适应企业环境和遵守企业制度,为创建和谐企业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肖珍教.国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育的发展与启示[J].职业教育研究,2007,(11).
  作者简介:
  杨斌雨(1973—),吉林长春人,湖北十堰东风汽车公司高级技工学校高级讲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原理。
  (本文责任编辑:杨在良)
  (本栏责任编辑:王恒)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