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0期

论实验教学与创新素质培养

作者:刘玉敏




  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实践操作能力是指人为了实现解决问题的目标,运用工具、技术和技巧的能力,即解决问题的动手能力。实验教学使学生的实验设计与操作能力得到提高。实验设计与操作能力是训练学生手脑并用的能力,是创新者必备的最重要的完成能力。学生选择了一个实验题目,确定了创新实验方案后,利用现有的仪器设备、技术和条件,通过合理的计划、安排、分析、计算等来实现创新方案,设计方案制定后,要经过反复的具体实验来完成,除了要会观察、记录和分析外,学生还要会选择合理的实验方法、实验仪器和其他设备,要会布置安排自己的实验。为此,学生要去熟悉使用有关的实验方法以及各种实验的仪器设备、设施和工具等,遵守操作规程,完成实验的操作。
  实验教学与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创新性思维是指能够产生新颖性结果的思维。也就是说,结果的新颖性即创新性思维的本质。创新能力的核心是创新思维能力。学生在实验教学过程中遇到某些问题,不能再依据常规的方法去解决时,就需要进行创新思维。这其中要充分发挥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通过发散思维广泛收集资料,然后通过收敛思维认真整理,精心加工,采用新的方法去解决问题,从而产生全新的创新思维成果,包括新观念、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等。在思维过程中,学生还要学会打破心理枷锁,突破创新思维的障碍,这种障碍包括缺乏自信、服从权威、从众心理与思维定势等。对于实验中遇到的概念、定律和理论知识以及实验方法,学生通过对其形成发展的历史背景的了解,会从中领会到科学家在实际创新过程中所运用的研究方法和创新思维方式,可间接领悟在实验教学中不容易感受到的灵感、潜意识等创新思维方式。学生在实验中通过对某些方法的亲身体验,会加深对科学方法的理解,从而更好地运用这些方法,这比纯课本教育要深刻得多,同时也会为学生形成创新思维打下良好的基础。
  结论
  创新素质的培养可以从创新心理素质、创新基本能力、创新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等方面进行培养,实验教学与培养学生创新素质密切相关,通过讨论可知,实验教学是培养创新素质的重要方式。
  
  参考文献:
  [1]周立山,魏抗美.创新教育与素质教育[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聂向山,王承训,蔡志民.创新教育与创新素质[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
  [3]王树才.论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与素质要求[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6,(6):117-120.
  [4]王继荣,李茹.加大实验教学力度 适应创新人才培养需要[J].实验室科学,2007,(2):55-57.
  [5]邹光华,魏颖.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思考[J].华北科技学院学报,2007,(1):109-112.
  作者介绍:
  刘玉敏(1965—),女,硕士,天津工程师范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电器工程与自动化。
  (本文责任编辑:尚传梅)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