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关于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
作者:陈久健
职业技能是与教师从事的专业教学工作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是能够从事高职实践教学并全面指导学生专业实践实训活动的。(3)“双师型”教师应具有应用技术研究、提升技术水平的能力与实践经验。(4)“双师型”教师要紧跟社会经济发展与技术革新的步伐。其职业技能、技术与专业水平应不断提升和发展,高于当地同行业从业者的水准。(5)“双师型”教师不能仅是单纯地传播理论知识,也不能仅是单纯地传授具体的方法、技能。而是应不断致力于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特别是提高理论水平与实际教育能力。(6)并不要求高职院校的师资都具备“双师型”素质,高职院校也需要有学术型、理论型的师资,师资队伍建设应具有层次性。师资结构应是多样化的。
职业经历与职业技能是高职院校教师素质的核心
当前,高职院校管理部门很重视师资队伍的结构建设,重视兼职教师的引进。重视“双师型”教师的认证,但对职业院校教师素质的理论探讨却没有给予重视。教师素质是提高师资队伍建设水平的质量保证。不同的领域对教师素质有不同的要求。高职院校的教师素质应区别于普通高等本科院校的教师素质,然而,高职院校教师的素质究竟具有哪些特点,与普通高等本科院校教师的区别在哪里,关于这些问题,目前似乎没有明确的共识,这对于培养、提高教师的素质是很不利的。
对师资队伍的建设,“意见”指出:“要增加专业教师中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同时要大量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逐步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这段表述虽然没有明确提出高职院校教师的素质要求,但是从“企业工作经历”、“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高技能水平”等字眼中,可以看出国家对职业院校教师的素质要求明显侧重于职业经历与职业技能。可以说。这是国家对高职院校教师素质的指导性要求。
根据“意见”和“评估方案”对“双师”的界说,笔者认为,职业院校教师的素质构成应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教学素质、即具备从教的理论和从教的实践经历:二是专业素质,即掌握所教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三是职业技能素质,即从事过相关专业的技术工作,有在企业工作的实践经验和职业技能。在上述三种素质中,职业技能素质是核心,专业素质与教学素质是基础,缺乏教学素质与专业素质,就无法提高教学能力,将职业技能传授给学生;缺乏职业技能素质,就无法培养适应企业生产第一线需要的能工巧匠,就会使教学严重脱离生产实际,高职院校教师的素质应由“一个核心素质,两个基础素质”构成,高职院校教师素质与其他院校教师素质的区别就在这里。明确了教师素质构成,培养高职教师的素质就有了明确的方向。就不会误入歧途。高职院校在培养和提高教师素质方面,要明确树立“一个核心,两个基础”的观念,扎扎实实地做好教师素质的培养工作,教师的素质提高了,才能真正“建设一批优秀教学团队”,实现国家“为现代化建设培养大量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战略目标。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