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高职模具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新探
作者:戴蓓芳
关键词:高职教育;模具专业;课程设置;实践性教学
随着市场经济结构的调整,模具、数控及计算机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改变了传统制造业的生产方式、产品种类以及产业结构,同时也对传统的机械、电子类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目前,高等职业教育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借鉴学历教育的培养模式。新的经济发展形势要求高职学生应具备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实践能力、竞争与合作能力以及敬业精神等。因此,高职模具专业的整体改革方案必须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出发,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科学地处理适应性与针对性的关系、就业竞争能力与发展后劲的关系,制订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授课方法等都应坚持以企业岗位需求为导向、学生为主体、能力为本位的教育思想。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并将这一思想理念贯穿于教学的每一环节中。
适应社会需求,准确定位培养目标
我院地处无锡新区,区内汇集了40多家全球500强公司的投资项目,共有外企近900家,其中电子、机电两大类共占61.2%,而电子机电产业是模具需求最大的行业。对无锡地区典型模具企业的人才需求进行调查,得出模具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主要在一线技术岗位:从事模具设计、模具制造、模具工艺过程实施、产品质量检验和监督工作的占42%;从事生产设备的操作、调试和维护的占26%:从事生产的组织、技术指导和技术管理工作的占14%:从事产品的营销工作、售后技术服务的占9%。可见,本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是为模具企业服务的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故学生毕业时应具有以下能力:(1)模具设计能力。特别是熟练利用计算机进行模具设计的能力:(2)模具制造能力;(3)模具新技术能力。所以,学校应不断调整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使之跟上科技发展步伐。
专业课程教学现状
实践教学是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教学环节之一。目前,模具专业教学总学时是2480课时,而实践学时为1160课时,占总学时的46.8%,实践学时所占比例还是过低。在传统的实践教学中。模具拆装实验尽管很重要,但学生主动参与实验的机会少,安排测绘什么模具就测绘什么模具,而且这些拆装实验都是对应于不同课程分散进行,受实验学时少的限制,平均每个小组只能拆装一副模具,多年积累起来的工厂下线模具没有被充分利用,浪费了教学资源。
《塑料模具设计》、《模具制造工艺学》等课程是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主要专业课程。实践性较强,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没有足够的练习机会,理论和实践未能紧密结合,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理解存在一定困难,普遍反映学习内容比较抽象,常常出现学生在设计过程中自己设计的模具不知用什么方法加工。或者模具精度定得太高,工艺性、经济性很差,甚至无法加工等问题。
专业课程教学改革设想
为了实现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对以往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反思,提出改革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一些设想,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一)改革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突出专业课程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先进性
课程设置 根据模具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通过教师座谈、专家认证,在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调整,减少一些课程上的理论重复,将一些理论知识有机地融入到实践教学中去。把《工程制图》和《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进行整合。使学生将制图、尺寸标注结合起来,在教学过程中突出CAD绘制工程图的能力。将先前《模具制造工艺学》教材中与《数控加工技术》相同部分删除,将《压铸工艺与模具设计》教材中与塑料模具结构内容的相似部分删除。针对模具行业广泛使用大型工业软件,选用Pro-E、MasterCAM、UG等应用软件作为教学内容,增强学生就业后的实践能力。增设快速成型及快速制模等新技术,注重知识更新及横向拓宽。教学注重原理结论以及如何应用,突出现场加工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方案。在确保总学时不变的前提下,尽量增加实践性教学的学时。
模块式一体化教学 打破“先学基础理论,再进行实践实习”的传统教学方法,大力推行模块式教学方法,把能力培养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把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紧密结合起来。因模具种类繁多,但占模具数量绝大多数的是冷冲模和塑料模,因此,专业课程以冷冲模和塑料模为主线设置专门化模块,可分为:冷冲压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模块、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模块、模具制造工艺模块、数控编程与操作模块、模具CAD/CAM等。采取“一体化”的教学方式,将原教学计划中的理论教学、实验、模具拆装实习、课程设计等内容全部整合;以工作任务为驱动、工作过程为导向,采用项目课程,将课程模块分解为若干个项目,每个项目还可分解成若干个子项目;课程教学进程、内容、场景等许多方面与实际的模具设计、制造和工作过程相一致。课程从问题开始。学生是课程教学的主体,教师采用将示范、启发、鼓励、组织讨论等多种教学方式方法结合在一起的教学模式,为便于课程教学顺利进行,对学生进行分组,按组进行个别辅导,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职业道德。
(二)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建立和完善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
以实践教学环节为主线,完善校内实验室建设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是一个综合性、专业性非常强的专业,技术人员必须经过长期的实践锻炼,才能具备熟练的技能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为此,必须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建立并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力求理论课中有实践应用、实践教学中有理论指导。实践教学有金工实训、数控实训以及整合一体的综合实验等。我院以实践教学环节为主线,加强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先后建立了开放性的模具拆装实验室、模具测绘实验室、模具制造综合实验室等。实施全天开放,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实验,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时间固定的模式,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为了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学院投入了大量资金,购买了加工中心、数控铣床、数控车床、数控线切割机床等设备及相关软件,充实并完善了数控加工实训中心,建起了CAD/CAM培训中心。
利用区位优势,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高等职业教育的显著特点是突出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是办好高等职业教育的关键所在。目前。高职院校虽然拥有校内实训基地,但很少有规模较大的校办工厂和适销对路的产品,很难满足实训要求。我院地处无锡新区,区位优势便于与周边地区的相关企业建立密切的产学合作关系,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依托企业的先进设备和技术力量,让学生在实际工作环境中学习最新的实用技术,感受真实的职业环境,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此外,实施校企合作办学,如我们与“明和”、“绿点”、“松下”等多家企业建立冠名班,将企业与学校紧密结合,为企业培养所需要的人才。同时,我校加强毕业实习环节,在周边地区建立多个实习基地,并尽可能使学生毕业后进入实习的企业工作,做到“零距离”上岗。
(三)改革成绩考核方法,提高学生自觉学习的主动性
长期以来,在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中,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主要是由教师进行的,往往单凭考试成绩衡量学生的学习水平。在这种自上而下的单向评价中,学生只是被评价者,只能被动、消极地接受评判。这样便不能全面、综合地反映学生的发展程度,也不利于学生主体的发展,我们可在部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探索新的评价模式,采用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有机结合的多向评价。互评是由同一学习小组内部的其他同学共同评价,旨在考核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贡献及协作精神,自评及互评各占总评的30%。教师评价主要由任课教师总体考核每一位学生的综合能力,该项占总成绩的40%。这种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可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更全面、更客观、更科学的评价。学生由评价对象成为评价主体,创造了积极的学习气氛,提高了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信心,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