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2期

大学生自主创业困境及其支持体系的构建

作者:陈妙娥




  学校需要提供正规化、制度化的创业指导服务有关专家指出,早在上世纪末,国际教育界就曾作过这样的预测:就世界范围而言,21世纪有50%的中专生和大学生要走自主创业之路。目前,随着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为了方便毕业生就业,高等教育应更加关心培养创业技能与主动精神,要使高校毕业生不仅成为求职者,而且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在这样的背景下,就要求学校高度重视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教育和服务工作,并使之正规化、制度化。(1)加强创业教育和创业能力的培养。目前,大多数高等院校还没有开设相关的创业教育课程。因此,首先是要尽快让创业教育走进高校课堂,提高大学生的创业知识和创业能力;其次是要开展形式多样的创业活动,例如,举办创业论坛,邀请成功人士给学生介绍创业的经历等;再次是要鼓励大学生利用假期走出去,参与社会上的创业活动,通过体验创业活动的得失,从中摄取经验。(2)健全大学生创业指导服务机构。为加强对大学毕业生的自主创业指导,需要尽快提高创业指导教师队伍的业务素质、完善办公条件、配备专职工作人员,健全创业指导服务机构。(3)加强创业信息化建设。高校应加大力度,动员各方面力量,通过多种渠道广泛收集创业信息。高校要加大投入,进行创业信息网络建设,在实现资源共享的同时,为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搭建交流和学习的平台。(4)提供创业跟踪咨询和服务。高校创业指导服务中心对大学毕业生创业的进展要实行跟踪咨询和服务,随时了解他们的创业状况,了解他们创业过程中的需求和困难,发现新情况和新问题,及时组织专家、学者讨论研究,在为大学毕业生提供最优质服务的同时,也会推动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研究的开展。
  政府应优化创业环境政府应通过制定一系列的优惠政策来优化创业环境,支持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清华大学中国创业研究中心发布的《GEM全球创业观察2002中国报告》表明,中国在创业资本的金融支持、政府政策的直接支持、中央政府政策制定、新企业审批效率环节、政府项目中的服务型组织、教育与培训、研究开发转移的条件和知识产权保护、商务“软环境”、社会文化中个人与集体的责任关系等方面均处于劣势。这说明,政府急需为大学生自主创业优化创业环境。(1)提供金融支持。自主创业面临的最大困难是资金。大学毕业生基本上是“身无分文”的。因此,当务之急是政府要为大学毕业生提供创业启动资金,理顺融资渠道,建立完善的风险投资机制,积极探索利用技术、专利、知识、信用等担保的融资机制。(2)建立网络文献信息服务体系。一方面,政府应建立一个开放式的文献信息服务体系,利用网络向毕业生提供检索世界各地文献信息的业务,使信息的获取更畅通、更便捷。另一方面,简化大学毕业生创业的各种相关手续,尽可能为其创业提供优质服务。(3)建立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权益保障机制。大学毕业生作为一个特殊的创业群体,他们除了享有一般创业者所享有的权益保障外,还应为其建立特殊的权益保障机制。如,相关优惠政策的权益保障机制、咨询服务机构、创业活动的相关评估机构等等。这些权益保障机制的建立,将极大地促进大学毕业生创业活动的有效开展。
  社会要构建积极的创业文化创业文化包括人们在追求财富、创造价值、促进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心理意识,它主导着人们的思维方法和行为模式。积极的创业文化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崇尚合作,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发展的最深层的动力。它营造发展的社会氛围,引导和鼓励人们通过合法劳动和创新追求财富、实现自我,进而激发经济发展的内在活力。构建积极的创业文化,就要破除官本位意识,打破以官为本、学而优则仕、商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要破除计划经济意识的束缚,吃苦耐劳,不怕冒险,人人参与,合作拼搏,才能形成积极向上、竞争合作的创业文化;要冲破小农意识的束缚,不安贫守旧,不墨守成规,引导人们永不停滞地进取,才能形成人人追寻商机,处处推崇创业的文化,培育更多的成功创业者,创造无穷的社会财富;加大开放力度,改革行政审批制度,降低创业门槛,通过优化制度环境,释放和激发全社会的创业热情。
  
  参考文献:
  [1]侯定凯.高等教育社会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毛立言.从趋向同一到重新分化——我国转型期社会分层范式转换与类型结构[EB/OL].(2005-04-20).http://www.sociology.cass.cn.
  [3]安国启.青年就业问题与对策研究报告[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
  [4]龙光华.试论加强大学毕业生创业指导的迫切性和可行性[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6).
  [5]欧清华.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障碍与对策探微[J].教育与现代化,2004,(3).
  作者简介:
  陈妙娥(1979—),女,湖北宜昌人,硕士,重庆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育论。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