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题记 |
甲编序说 |
第一章 文献资料 |
第一节 档案 |
第三节 报纸 |
第四节 期刊 |
第五节 口述史料 |
第六节 人物研究史料 |
第七节 方志和外文史料 |
第二章 研究概况 |
第一节 学科发展概述 |
第二节 主要研究成果 |
第三节 学术观点与问题讨论举要 |
第三章 本卷编写旨趣 |
乙编综述 |
第一章 近代世界历史进程向中国提出来的主要问题 |
第二章 新的政治分野的出现 |
第三章 改造中国的各种政治主张的纷陈和人民的历史的选择 |
第四章 革命斗争形式的演变和政治斗争规律的显现 |
第五章 国民党南京政权独裁统治的确立 |
第一节 政治上的独裁统治 |
第二节 对外政策 |
第三节 农工政策 |
第四节 与各派反共势力的妥协 |
第五节 国民党—党专政理论的确立和政治体制的初步建立 |
第六章 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共对中国出路问题的反思与探索 |
第一节 中共对中国出路问题反思的历史背景 |
第二节 中共反思和探索的主要问题 |
第七章 国民革命失败后中间政派对中国出路的探索 |
第一节 第三党对中国出路的反思与探索 |
第二节 改组派对中国出路的探索 |
第三节 人权派对中国出路的探索 |
第四节 乡村建设派对中国出路的探索 |
第八章 中原大战及其结局 |
第一节 中原大战前的争斗与战争 |
第二节 中原大战 |
第三节中原大战的后果 |
第九章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革命中心任务的变化及各政派的实际反应 |
第一节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革命中心任务的变化 |
第二节 国民党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 |
第三节 中共对历史发展主流的旁向和对革命中心任务的偏离 |
第四节 中间政派面向中国历史的中心任务 |
第十章 国内各种政治力量在抗日问题上的汇流 |
第一节 中间集团积极推动团结抗日民主进程 |
第二节 中共政策的转变 |
第三节 国民党政策的转变 |
第四节 各派政治力量汇流后新形势下的政治斗争 |
第十一章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总格局的形成 |
第一节 一个战争 |
第二节 两个战场 |
第三节 三种政权 |
第十二章 欧洲战争、苏德战争、太平洋战争的先后爆发
与国共两党世界战略的变化 |
第一节 中国国民党世界战略的变化 |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世界战略的变化 |
第十三章 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两党代表的政治力量的消长 |
第一节 国民党政治地位的降低 |
第二节 共产党政治地位的提高 |
第十四章 世界战局的根本转变和各党派对建国主张的阐发 |
第一节 民主党派的建国主张 |
第二节 共产党的建国主张 |
第三节 国民党的建国主张 |
第十五章 抗日战争胜利结束 |
第十六章 一个短暂的特殊历史时期和政治协商会议 |
第一节 短暂的特殊历史时期 |
第二节 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
第十七章 中间路线的破产和“南北朝”的幻灭 |
第一节 中间路线的主张及其破产 |
第二节 “南北朝”议论的出现及幻灭 |
第三节 中间派政治地位的变化 |
第十八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 |
第一节 国民党南京政权的覆灭 |
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 |
第十九章 三十年的基本总结:三条路线、两种斗争、一个结局 |
丙编典志 |
第一章 农业和农业科技 |
第一节 近代农业科技的起步 |
第二节 农业分支学科研究的开展和近代农业科技体系的形成 |
第三节 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农业 |
第四节 抗战胜利后农业逐渐 |
第二章 工业工程技术 |
第一节 土木工程建筑 |
第二节 能源电力 |
第三节 冶金 |
第四节 交通铁路 |
第五节 其他重工业兵器 |
第六节 轻工业纺织 |
第三章 土地制度与土地改革 |
第一节 民国时期的土地所有制形态 |
第二节 私有土地的继承与转移 |
第三节 农村的租佃关系 |
第四节 农村土地的经营问题 |
第五节 改革土地制度的种种主张与斗争 |
第四章 外国对华投资 |
第一节 近代中国外国投资的发展概况 |
第二节 外国在华投资的国别、地区及投向结构 |
第三节 外国对华投资的性质和作用 |
第五章 国家垄断资本国家 |
第一节 官僚资本的缘起及最初形态 |
第二节 官僚资本的形成及发展 |
第三节 从金融垄断发展到国家产业垄断 |
第四节 战后官僚资本迅速膨胀 |
第五节 官僚资本的崩溃 |
第六章 民族资本 |
第一节 第一次世界大战至1920年民族资本的进一步发展 |
第二节 1921年至1936年的民族资本状况 |
第三节 抗日战争时期民族资本的厄运 |
第四节 抗战胜利后民族资本的困境 |
第七章 新民主主义经济 |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经济——崭新的经济形式 |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关于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基本理论、纲领和政策 |
第三节 新民主主义经济的产生、发展和壮大 |
第八章 北洋政府的机构和制度 |
第一节 宪法 |
第二节 中央机构国会 |
第三节 地方行政机构 |
第四节 官制 |
第九章
国统区的政权机构和制度 |
第一节 立法机构和立法制度 |
第二节 行政机构和行政制度 |
第三节 军事机构和军事制度 |
第四节 司法机构和司法制度 |
第五节 考试机构和文官制度 |
第六节 监察机构和监察制度 |
第七节 地方机构和地方制度 |
第八节 国民大会和总统制度 |
第十章 解放区的政权机构和制度 |
第一节 红色政权的机构和制度 |
第二节 抗日根据地的政权机构和制度 |
第三节 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的政权机构和制度 |
第十一章 汪精卫南京国民政府 |
第一节 沦陷区伪政权的出现 |
第二节 汪精卫投敌与日本关于成立“新中央政府”的方针 |
第三节 汪精卫国民政府的僭立 |
第四节 “国交”调整谈判与日本对伪府的承认 |
第五节 日本对伪府的强化 |
第六节 向英美宣战与伪府机构的调整 |
第七节 汪精卫毙命日本,陈公博代理伪府主席 |
第八节 汪伪政权的灭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