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3年第11期
蒋介石与廖耀湘
作者:严 农
听筒里没有声音。
“总司令,我能不能和你一起去北平,直接向委座面呈我的意见?”
“不行,委座要你在前线指挥向锦州进攻,不得离开前线。”
卫立煌放下了电话。
廖耀湘望着手中悄无声息的话筒,咬咬牙轻声自语道:“校长,为了挽救20万官兵的生命,您若再不接受学生意见,学生便只能与您背道而驰了!”
廖耀湘在前线焦急地等了一天,卫立煌没有从北平挂回电话。
廖耀湘急不可耐,拿起电话,直拨北平卫立煌住处。
“怎么样,委座最后的方案定下来了吗?”廖耀湘焦急地问。
“还是老方案,要杜聿明指挥葫芦岛的东进兵团和你指挥的西进兵团夹击东野部队,收复锦州。”卫立煌回答道。
“你的态度呢?”廖耀湘急切地问。
“坚决反对!”卫立煌无可奈何。
廖耀湘放下电话,拿起另一架红色电话,直拨蒋介石。
“校长吗?”廖耀湘望着手中的话筒,“我是廖耀湘。”
“有事吗?建楚。”话筒里传来蒋介石熟悉的声音。
“我以一个前线司令官的身份,坚决向校长要求,我兵团一定要经黑山直退营口。”
“嗯,我知道了。”蒋介石说。
“时间对我十分不利,再不决断,就等于自杀!请委员长速决!”廖耀湘像连珠炮似地说。
蒋介石拿着话筒,足有一分钟没有说话。
“延误时间,等于自杀。”廖耀湘对着话筒,大声吼道。
蒋介石终于有些动摇了。
他缓缓地对廖耀湘说:“待我和卫总司令研究以后再说。”
廖耀湘放下话筒,在室内焦急地踱着步,心急如焚。
卫立煌在北平,和蒋介石一研究就是5天。
5天的时间完全被蒋介石浪费了。在蒋介石和卫立煌进行研究的5天里,东北野战军奉命北上,梁兴初、周赤萍率10纵快速向北进军,并指挥1纵一个师坚守黑山,全力争取时间,让东北野战军主力北上合围廖耀湘兵团。黑山战斗恰如锦州塔山战斗一样,成为东北野战军与蒋军团决战的另一个极为关键的战役。
卫立煌、杜聿明和蒋介石在北平研究完毕,回到沈阳。
卫立煌立即给在新民前线的廖耀湘挂电话:“请你速来总司令部一趟!”
廖耀湘立刻驱车前往总司令部。
卫立煌和杜聿明在卫立煌的一间小办公室等着廖耀湘。此时,他们两个人的心情是截然不同的:卫立煌由于廖耀湘是蒋介石的嫡系,多次变相对他抗命,决心就此在辽西困死廖耀湘;杜聿明到底是在缅甸和廖耀湘共同出入野人山的老战友,他决心尽一切力量从东北解救廖耀湘。
南辕北辙,各具心思。
卫立煌望着廖耀湘,没有说话。却对杜聿明说:“杜副总司令,你转达委座的命令吧!”
杜聿明望了廖耀湘一眼,十分不情愿地说道:“委座命令:廖耀湘兵团全力进攻锦州。与此同时,葫芦岛、锦西部队亦全力进攻锦州。廖耀湘兵团第六军、二0七师向黑山、大虎山攻击前进。五十二军先占领营口,全力巩固海运补给基地。廖司令官,你领会委座命令的精神了吗?"
廖耀湘此时已铁了心,宁可抗命也要执行自己保全辽西兵团的计划。便说道:“委座既然已命令部队占领营口,做好从营口撤退的准备,此时还去攻打锦州干什么?”
这正是杜聿明要说的话,他使人不易察觉地微微点了一下头。此时,他附在廖耀湘耳边说道:“委座此命令的核心意思是,能攻则攻,能守则守。”廖耀湘听了这位老上级的“私房话”,才恍然大悟:攻锦州是委座的手段,撤退才是委座真正的目的。但委座又不愿背撤退的黑锅,而要杜聿明来背。杜聿明也不是傻子,这历史的罪责怎么让他一个人背?他希望卫立煌、廖耀湘他们一起来背。此时,只要廖耀湘他们一齐抗命,那他杜聿明向蒋介石一声报告“东北各将领拒不执行委座命令”,他杜聿明就可以将撤退东北的罪责推得一干二净了。
于是,他有目的地向廖耀湘试探着问道:“廖司令,请问你对委座此命令有何看法?攻锦州、黑山、大虎山很困难呀!你的部队已久经征战,很疲劳呀!”
廖耀湘本想借此发作对蒋介石的不满,但转念一想,杜聿明刚才还传达蒋介石的命令,此时又说攻打黑山困难,里面必有文章,便较为慎重地说道:“困难是有,但委座的命令,谁敢违抗?”
“是吗?”杜聿明眉头一皱,“记得从前委座命令你增援锦州,你不也想法顶住了吗?”
廖耀湘此时才明白杜聿明的心迹,要他廖耀湘再次公开顶撞蒋介石,将来一旦出事,蒋介石怪罪下来,要他廖耀湘顶着。
廖耀湘面对这复杂的心理战,露出一丝苦笑说道:“不得了啊,杜副总司令,我已抗命一次,再抗一次命,我廖某人脑袋还要不要啊?”
杜聿明把目光投向卫立煌,想卫立煌给他垫背。卫立煌却坐在太师椅上,一言不发。
杜聿明轻叹一声,想道:这违抗委座之命和丢失东北之责,只有我杜聿明一人来背了。
高耸的黑山位于廖耀湘兵团所在的新立屯的西南面,是一条东西走向的山峦,形势十分险要,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黑山南侧亦是东西走向的大虎山,再往南就是饶阳河,饶阳河以南不远,就是廖耀湘兵团能够逃生的营口。廖耀湘兵团就像被捆缩在一个麻袋里。营口,是这个麻袋唯一的一个出口。廖耀湘的打算,是全力攻下黑山主峰,掩护其兵团主力经大虎山撤到营口,就算攻不下黑山,也要以最猛烈的攻击,牵制住梁兴初的10纵。
守卫在黑山、大虎山的英雄部队是梁兴初的10纵,外加临时配属的1纵三师和内蒙古骑兵师。也就是仅仅5个师的兵力要迎击廖耀湘的辽西兵团五个军十二个师十多万人。他们是有着大量飞机、坦克和上千门大炮配合作战的全部美式机械化部队。
而梁兴初的10纵,除了步枪、手榴弹外,几乎没有什么重武器,就是所属炮兵,也仅仅是刚成立不久、炮弹奇缺的3个山炮营。
梁兴初紧皱双眉,他的压力是沉重的。当时,已是寒冬腊月,逆风刺骨,寒气逼人,指战员们当时还未穿上棉衣。
战士们穿着薄薄的单衣,整天战斗在天寒地冻的山头和野地。他们既要和敌人拼搏,又要与严寒较劲,但每个战士心里都窝着一团火。
梁兴初在指挥所踱着步,面对着如此复杂和严峻的局面,该怎么办?
“参谋长,”梁兴初命令道,“请各师师以上干部到指挥部开会。”
师长们陆续到齐,个个神色严峻。他们知道,他们面临的将是什么。
“同志们,”梁兴初神情严肃地说,“要想打好歼灭廖耀湘兵团这一仗,不咬咬牙是不行的,廖耀湘的炮弹不是吃素的。我们10纵要作好最充分的准备,这仗要是由我们10纵打好了,这不仅标志着东北的全部解放,更为重要的是,蒋介石的又一个‘王牌军’将从他的军簿上一笔勾销;打坏了,廖耀湘这武装到牙齿的10万大敌就将进入关内。这对我们整个解放战争又将意味着什么?那只能说,我们10纵对人民犯下了滔天大罪。同志们,我们现在每个人就站在如此严重的任务面前。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难道我们对待自己还能有其它第二个要求么?没有了!全国人民对我们的要求只有一个,这就是,只准打好,不准打坏!”
一位年轻的师长“霍”地站了起来,说道:“报告司令员,我们向全国人民保证,人在阵地在,一定要坚决把守住黑山、大虎山这两扇铁门。不让廖耀湘兵团10万大军从我们手掌心逃掉一兵一卒!”
梁兴初笑了,挥了挥手,说:“这才像我们10纵的指挥员!”
梁兴初,这位10纵的司令员,大个子,大长脸、大马牙,名副其实的“五大三粗”。立在那儿,像一座实实在在的铁塔。
梁兴初以打硬仗闻名东野。
但梁兴初引为自豪的,并不是他打过的无数硬仗,而是一次应当载入史册的“软仗”。
1935年9月,红军长征突破天险腊子口后,办事认真、担任侦察连长的梁兴初,受命前往哈达铺镇侦察敌情,筹集粮草。当时,毛泽东正在梁兴初所在的红二军团。毛泽东对梁兴初说:“小梁,到哈达铺镇筹集粮食时,别忘了给我找些精神粮食来,国民党的报纸杂志,只要是近期的都要。”
“一定给主席找到!”梁兴初两脚一并。
接受毛泽东交给的任务后,梁兴初便和手下人化装出发了。梁兴初双肩披着缀有国民党中校军衔的军大衣,大摇大摆闯进了哈达铺镇。
哈达铺镇的镇长和保安队长得知来了一位中校后,立即带领镇上绅士乡贤赶来迎接。一个路过哈达铺镇的国民党正规部队的少校副官也特地跑来拜访。梁兴初带着侦察连,趁势不费一枪一弹就占领了哈达铺镇。当天下午,梁兴初就立即派人将那个国民党少校副官和他所携带的全部书报押往军团部。
军团政委聂荣臻看到梁兴初送来了一大捆报纸,晚饭也顾不得吃,便将报纸铺在桌上,在豆油灯下仔细阅读起来。当他翻看到国民党办的《山西日报》上的一条消息后,高兴得霍地站了起来,说道:“好消息!好消息!梁兴初,快!快把这张报纸送给毛主席!”
梁兴初一愣,问道:“聂政委,看你乐的,这报上登的什么啊?”
梁兴初当时识字不多,不会看报。
“小梁呀,这下你可立了大功啊!”聂荣臻拍着梁兴初的肩膀说,“这张报上登了一条非常重要的消息。”
“什么消息啊?”梁兴初眨巴着眼睛,问。
“你看,”聂荣臻将报纸递到梁兴初眼前,指着报上的一个标题说,“《阎锡山进攻陕北刘志丹部》。”
“这条消息跟我们长征有什么关系呢?”梁兴初还是不懂。
“关系大着呢!”聂荣臻抑制不住兴奋,拍着手中的报纸,“报纸上还透露了徐海东领导红二十五军与陕北刘志丹地方部队会师的情况,并配有陕北根据地示意图。”
“啊!”梁兴初这下有点明白了,“这下我们长征就有个目标啦!”
“小机灵鬼,”聂荣臻摸着梁兴初冒着热汗的脑袋,“这下你说到点子上了!小鬼,我看你呀,”聂荣臻认真地上下端详了一下梁兴初,“有勇有谋,将来定是个将才呀,哈!哈!哈!”
聂荣臻收住大笑,将报纸塞到梁兴初手中,说:“快!立即将这张报纸送给毛主席!”
梁兴初接过报纸,像一阵旋风刮到毛主席住处,双手捧着报纸恭恭敬敬递给毛泽东,说:“毛主席,聂政委要我给您送喜报来了!”
“喜报?”毛泽东接过报纸,匆忙阅读起来。
“喜报!喜报!”毛泽东读完报纸,拉着梁兴初的手说,“真是喜报呀!小梁,应当给你立一功,应当给这张《山西日报》立一功!”
闻讯赶来的周恩来也喜上眉梢,说:“这一下子我们又有自己的家了!找着这个家的,就是你梁兴初呀!”
毛泽东兴奋地一挥手,对周恩来说:“我们就向陕北进军。到陕北和刘志丹会师。”
这样,中央红军在哈达铺镇改编成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彭德怀任司令员,毛泽东兼任政委,便朝着陕北进发了。
人们常常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红军长征最终为何落在陕北而不是其它的地方?梁兴初在哈达铺镇智取敌方资料为人们解开了这个谜。倘若梁兴初当初没有缴获这批书报,那么中国革命的历史也许将会是另一番面目。
现在,在解放全中国这一番新的长征中,梁兴初又用自己的勇和谋,在为人民建立新的业绩了。
杜聿明乘吉普车来到廖耀湘的兵团司令部,研究如何攻打黑山的问题。
廖耀湘立即召开军长、师长会议,研究攻打黑山的部署。
从战略上,廖耀湘深深懂得黑山的重要。他经过这一时期的反复权衡,明白了重占锦州是天方夜谭,等于自杀;退守沈阳会遭到重重包围,无异于慢性自杀;最为有利的方案还是尽快夺取黑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从营口乘船逃跑。
这正是远在西柏坡的毛泽东十分担心的。
毛泽东立即给林彪发去电报,指示他要用9个纵队围歼廖耀湘兵团。
第二天拂晓,向凤武率七十一军发动了猛烈攻击,攻了一天,寸步未进。
22时,廖耀湘命令新一军所属的重炮交给向凤武指挥,继续猛攻黑山,结果仍然是毫无进展。
廖耀湘的盲目轻敌,使他白白浪费了两天最为宝贵的时间。
自恃拥有重兵的廖耀湘,这时才开始感到事情的不妙,他连忙将主力新一军调了上来,以求尽快结束夺取黑山的战斗。
黑山阻击战,到了最为关键的时候。
东野参谋长刘亚楼给梁兴初打来电报:“务必使敌人在我阵地前横尸遍野而不得前进一步,只要你们坚守3天,西逃之敌必遭全歼。”
梁兴初立即拿起电话,命令各师:“死守3天,不让敌人前进一步!”
23日下午3时,廖耀湘组织第二次攻击,国民党兵潮水一样涌向10纵阵地。
当接近百余米时,10纵发起突然反击!七十军九十一师见解放军来势如此凶猛,吓破了胆,不要命地往回逃。
廖耀湘在兵团指挥部内用望远镜看到了这一场面,气得双手发抖。
“宪兵队,”他放下望远镜,厉声命令道,“将九十一师师长戴海容就地正法!”
宪兵奉命气势汹汹冲向从黑山溃逃下来的九十一师散兵群里。
“戴海容!戴海容!”
宪兵举着枪,高呼着戴海容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