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8期
激发写作兴趣 挖掘写作潜能
作者:胡声玉 刘山春
我们的当务之急是要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多给学生肯定与鼓励,让学生在每次作文中尝到写作的甜头。
学生每次作文之后,最盼得到老师的肯定与表扬,他们希望自己的作文能够作为范文当堂朗读。这是一种非常正常的心理表现,因为人人都有一种天生的渴望成功的欲望。我们为什么不能满足他们的这一要求呢?老师不要吝惜手中的分数,只要作文达到基本要求,我们尽可以给他们高分甚至满分。记得魏书生老师曾经给写作水平不高的学生打满分,并对他解释说,这次作文只要求你做到书写清楚,你做到了,当然是满分。
我们在给学生评改作文时,总是找作文中的闪光点,总是盯着作文中的亮点,哪怕只是用得恰当的一两个词语、一两句精彩的描写、一两段生动的文字,或者一个十分贴切而有新意的文题、一个新颖独特的开头、一个意味深长的结尾等,我们都舍得用褒扬的词语给予充分肯定,在评分上也从不吝啬。对于一个初中生来说,他也许不太关心别人得到过的表扬,但他绝不会忘记自己受到的表扬,尤其是写作水平一般而很少受到老师表扬的学生,这是他想努力把作文越写越好的力量源泉。
第二,讲究作文评语的技巧,尽量让评语充满人情味,充满鼓动性。
作文评语是师生双向交流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作文教学的继续。充满人情味,具有鼓动性的评语,对于激发写作兴趣、煽动写作热情、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批改作文时,我们在挖掘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的同时,是不是对他们的错误与不足就放任不管呢?对学生作文肯定与表扬多了,学生相反会麻木,他们会认为写作文太容易,随随便便写几句还可以得高分,这样会降低他们对作文写作的自我要求。因此指出学生作文中的问题是必不可少的。对学生的作文评价要慎重,要像对学生人格评价一样,做到平等,而不盛气凌人;亲切,而不责备伤害;耐心,而不急于求成;中肯,而不闪烁其词,尽量让评语充满人情味,充满鼓动性。
在我们的评语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一些语句:“你觉得这句话还有没有更好的写法?”、“我这样改可不可以?你能接受吗?”、“你一定会把这个不太通顺的句子改得更好的!”、“前面写得不俗,后面的稍微逊色些,还能再加改动吗?”等。评语是老师的下水作文,有时我们一篇评语的字数甚至超过学生作文的字数。有时还利用学生崇拜名人的心理,用名人名言作赠言,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第三,给学生创设宽松的写作环境,着力培养学生坚持练笔的良好习惯。
托尔斯泰说过:“教育的惟一规范就是自由”。我们在指导学生的写作过程中,极力给学生营造一个和谐而轻松的写作氛围,走进那色彩斑斓的“社会大超市”,去光顾那琳琅满目的“开架生活大书橱”,尽情浏览,用他们拓展的大视野,去审视海阔天空的大世界,体验复杂而有序的生活真谛。我们要求学生每学期至少准备两本练笔本,写作条件非常宽松:没有文体要求、没有立意局限,没有时间限制,没有字数规定,有话长说,无话短说,时间充裕多写,时间紧张少写甚至一两天暂时不写;可以写片断,也可以成篇;可以有文题,也可以不加文题或者等到以后拟题。写作范围非常广泛,可以写人写事写物写景,也可以抒情议论。可以结合课文篇目同步练习,也可以将考试作文写在练笔本上,但更多的是要求学生每周自由地写上三五篇甚至七八篇,学生随笔写来,一气呵成,连书写的规范也打了个小小折扣。没有了种种限制,他们在自己心爱的练笔本上尽情描绘着他们眼中的世界,抒写着他们心中的梦想。写出的练笔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既写熟悉的校园生活,也写广阔的社会生活,既写熟悉的老师同学家长亲人,还写他们不太熟悉却又很了解的名人逸事……有不少同学为自己的练笔本起了好听的名字,并为练笔本写前言后记,做目录,设计徽标,把自己的练笔本视为珍宝,爱不释手。写作在他们的手里真正成了一件乐事,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还有什么理由不喜欢写作呢?
不断交流,积极投稿,这是提高学生写作兴趣一个非常好的方法。叶圣陶曾说:“写作的根源就是发表的欲望。”当学生的“作品”得到更多人的认同时,他的写作欲望会随之膨胀。我们采用了这些办法来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一是给他们提供交流的机会,我们办了班刊、作文小报,把学生的优秀作文及时印发给学生。另外,我们通过校园文学社刊《幼林》来发表学生的优秀作文,让学生从身边的好作文学起。二是指导他们参加各种作文竞赛,积极向报刊杂志推荐他们的优秀作文。学生的写作兴趣在与日俱增,千人一面,众口一词的作文少了,张扬个性,勇于创新,独辟蹊径的习作越来越多,这不正是我们老师所希望看到的吗?
单位:湖北宜昌市夷陵区龙泉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