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8期

我的语文教学观

作者:劳 力




  现在,许多的教育刊物都在探讨创新,各级各类的教育主管部门不断地组织各种形式的学习和研讨活动,不断地推出各种所谓“创新教学优质课”,与此相关的音像制品也不少。这充分说明“创新”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高度的重视。然而,我们不难发现,当我们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堂结构和容量等发生显著变化的时候,我们为每堂课制定的教学目标的数量并未发生显著的变化。仍旧包含有提高道德品质、加强思想修养、培养读、写、听、说能力等几个目标。
  当前的语文教学是较为死板的,缺少激情,缺少活力。制约语文课堂教改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填鸭式”、“封闭式”、“强受式”和“分析式”教学,不能真正实现“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学生没有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语文教学的突破口在哪?我认为,语文教学的突破口在怎样激活语文课堂。
  
  一、如果把语文学习与丰富自己的心灵世界联系起来,语文学习才可能是件有意义的事情
  
  激活语文课堂的前提是我们对语文课的认识。有人说,人必须面对三个世界:生活世界、知识世界和心灵世界。如果为了满足生活和知识两个世界,语文的确是有很多不和时宜。如果仅仅停留在这一境界,语文学习的确也只能是味同嚼蜡。熟记再多的作家名字而不去读书知人,记忆在大脑里的概念除了能给你在考试时换来可怜的几分和装点一下自己谈吐外,对非语文专业的学生来说,语文似乎没什么用处。但是,你的世界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心灵世界,不是吗?人的心灵需要明白什么是伟大、崇高、渺小、卑下;人的心灵需要真善美的熏陶;人的心灵是一张画板,需要每个画家自己涂上七彩;人的心灵需要知道自己在宇宙间是否象千万颗星星一样,熠熠闪光……。
  作家王安忆有一句话:“森林,也许你一辈子都不会见到,但是它却是实实在在地改变着你的呼吸。”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正是这样一座森林,这样的森林滋润着你的呼吸,联结你的心灵世界。走近这片森林吧,成为森林的主人;扩张这样的森林吧,让自己的灵魂充满绿色。
  
  二、创设宽松的课堂氛围,让师生可以像朋友似的讨论课堂内容
  
  当老师和学生明确了学习语文的意义之后,我们才能在教学形式上加以推敲。“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但现在语文课教师口若悬河,不是最重要的。好的语文教师,要改变“课文阐释者”的旧形象,创设学习情境,促使学生爱读书,爱表达,让课堂成为学生的语言实践课,语言交流课。《实话实说》这个电视栏目,因为主持人创设了一种无拘无束的平民化环境,观众感到愉悦,才轻松善谈。我们的教师大多是传统的教法,拿起书在讲台上讲,类似一种打针注射式的教学,学生不喜欢,只有消极抵抗。这个责任不在学生,比如说开演唱会,观众不愿听,难道能怪观众吗?目前课堂形成封闭式、接受式和分析式等陈旧教法的原因,一是学生长期受传统语文教法的束缚,没有养成课堂积极主动、大胆发言的习惯,而只习惯于老师讲的单边活动;二是有的老师本想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但开始做起来效果并不理想,对此方法就失去了信心。三是老师们放不下架子,总是显得高高在上,不肯与学生做朋友,进行平等的交流和讨论。实际上,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就是通过对范文的学习,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明白了这一点,才既摆正了教材的位置,也确立了自己的位置。因此,在教学形式上,我强调师生讨论,朋友似的。
  
  三、语文水平的提高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应重视点滴的积累
  
  语文水平的提高既然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应重视点滴的积累,那么,一节课也就几乎能解决一个问题。对于要几节课才能完成的课文,可定出不同的课时目的,分别在不同的课堂上解决。如《祝福》第一课时理清情节,第二课时分析人物,第三课时分析环境的作用。《荷塘月色》中能让学生体会到景中饱含的情;《我与地坛》中体会作者对生命的感悟;《米洛斯的维纳斯》培养学生的审美直觉;《灯》让学生学会使用象征手法;《雷雨》让我们理解戏剧冲突……
  
  四、大胆尝试,勇于探索,真正实现语文课堂的革命
  
  改革创新的浪潮将五颜六色的教学方法的贝壳冲向了教与学的堤岸,我们随便拾取一颗,都会将我们狭窄的讲台装饰得别开生面。教学在一个个教育家殚精竭虑的实践中已翻开了尊重权威,但否定模式的新篇章。在教学创新的旗帜下,各路人马实际上是在进行着“教无定法”的演练。让我们大胆尝试:要么点拨,要么讨论,要么进行辩论,甚至可以将竞赛机制引入课堂,或者将课堂变成剧院,变成创作间,变成凭学生任意涂抹的画布,变成师生间唇枪舌战的战场……或许,不论哪种方法都能“吹绉一池春水”,换取“满园春色”。
  钱理群先生说:中学语文教育应该多一些人文教育,应该给人建立一种精神的底子。人若缺少这种底子是会有问题的,这是很可怕的事情。虽然在一节课中不可能使某种能力得到明显提高,但这也说明更不能在一节课中去培养多种能力。恨铁不成钢的老师的心情我们可以理解,欲速则不达的古训又不能不成为我们的警言。
  
  单位:吉林四平卫生学校